南朝陳·陰鏗
洞庭春溜滿, 平湖錦帆張。
沅水桃花色, 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 江連巫峽長。
帶天澄迥碧, 映日動浮光。
行舟逗遠樹, 度鳥息危檣。
滔滔不可測, 一葦詎能航?
古來描寫洞庭湖的詩歌、辭賦、散文、詞曲多不勝數(shù)。這個浩瀚無際、氣象萬千的洞庭湖,引起了多少文士的詩情和感慨!許多成功之作都是作者選取了各自的角度描寫洞庭湖博大浩渺的景象,抒寫出自己獨特的情志。比起唐宋許多大家的名篇,陳代陰鏗的《渡青草湖》應該說是一篇較早的描繪洞庭湖的佳作。
陰鏗的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春和景明的日子渡湖所見的壯闊無際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嘆。詩的中心是一個“渡”字,全篇就圍繞這一個“渡”字逐層鋪寫。
“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是第一部分,總寫渡湖。洞庭、青草,二湖相連,可以互稱,稱洞庭也即稱青草。現(xiàn)在正是江河春水旺盛、注滿于湖的時候。“滿”字和“平”字,寫出了湖水浩蕩的氣象。船帆飽孕和風向對岸行駛。詩人平和、愉快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間。
中間的八句是此詩的第二部分,寫湖上所見的景色,又分成虛寫與實寫兩個層次。“沅水桃花色”四句是虛寫,運用想象把洞庭湖的氣勢向南北東西四面擴張。湖之南,有湘、資、沅、澧四水北流入湖。詩人首先想到沅水,想象沅水兩岸桃花怒放,映紅了沅江的水面,暮春時節(jié),落英繽紛,更如紅雨撒向春江,使沅江的水流也泛出如霞似錦的桃花色。此句暗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相傳桃花源就在沅江下游。沅江的水流入洞庭湖,湖水也染上了桃紅之色。詩人又想到湘江,那是一個流傳著美麗神話的地方,屈原的作品也和湘江有不解之緣,《湘君》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湘夫人》中有“搴汀洲兮杜若”的句子。湘江兩岸,香草叢生,陽春三月,香氣馥郁,杜若的香氣可能也隨著湘江的流水注入洞庭了吧!這兩句從南北的聯(lián)系描寫洞庭青草的美麗,沅湘的色香使洞庭湖平添一派嫵媚之美。“穴去茅山近”二句又把想象向東西兩面伸展:往東去,穴去茅山近。古代地理典籍說,洞庭湖君山下有穴道,湖水在地下與太湖中的包山相通。但陰鏗活用書典,不說“穴去包山近”,而說與茅山相通,是因為今江蘇句容縣東南之茅山,相傳西漢時曾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因稱三茅山,簡稱茅山。陰鏗對道教的名山心向往之,因而以茅山代替包山。兩山都在洞庭湖之東,是可以說得通的。“江連巫峽長”,則把目光推及到長江上游的巫峽,不由得令人想起巫山神女的美麗傳說。這兩句詩既寫出洞庭水的源遠流長,又使洞庭湖蒙上一層神與仙的迷離惝恍的奇異色彩。四句虛寫極大地豐富了洞庭湖風光的內容,使它更美麗神奇。
“帶天澄迥碧”四句轉向實寫,從視覺感受寫洞庭湖的浩淼無際。遙望遠方,一線長天如帶,湖水澄澈,愈遠愈碧,綠水與長天相連。“映日動浮光”更寫出了湖面水波粼粼,水面反射陽光如水銀動蕩的景象。為了表現(xiàn)洞庭之大,詩人又用襯托手法描寫了幾個特寫鏡頭:“行舟逗遠樹,度鳥息危檣。”遠處的船雖在行駛,似乎停留在遠方的樹頂上久久不動,飛鳥越湖,中途要在高高的船桅上歇息,才免于墜溺。一葉小舟,幾只飛鳥,在無邊無際的洞庭湖里活動,顯得十分渺小,由此反襯出洞庭湖的浩瀚廣大。
此詩的最后兩句是第三部分,寫詩人強烈的贊嘆。詩人渡湖的全部感受凝結為一句話:洞庭湖實在是大!但不是正面說出,而是以反詰句表達:“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詩經·衛(wèi)風·河廣》說:“誰謂河(黃河)廣,一葦杭(航)之。”此處反用其意,說湖水滔滔,靠一束蘆葦怎能渡得過去呢?一語收住全篇,十分精當?shù)乜偨Y了全詩所寫的渡青草湖的感嘆。
上一篇:《漁翁·唐·柳宗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渡黃河·清·查慎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