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漁·清明前一日》原文賞析
正當離亂世,莫說艷陽天。地冷易寒食,烽多難禁煙。戰場花是血,驛路柳為鞭。荒垅關山隔,憑誰寄紙錢?
此為著名離亂詩。順治二年,清軍攻占南京,弘光朝崩潰。馬士英部退至杭州,其部下趙明寰掠劫浙東。接著方國安部過境,再行騷擾,給金華、蘭溪民眾帶來深重苦難。李漁一家也東奔西逃。三年,清軍在阮大鋮、方國安等降將帶領下攻打金華,雙方激戰二十日,城陷,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詩人從城中逃往深山。金華被屠城,成為一片廢墟。此詩借紀念寒食節,抒發故國之情,哀悼死國難者。
首聯,“正當離亂世,莫說艷陽天。”情與境偕,清明時節雨紛紛,天昏地暗,哪來艷陽天?正以象征金華一帶的凄涼情景。頷聯,“地冷易寒食,烽多難禁煙。”對仗工整,反意相襯。難民們顛沛流離,無法熟炊,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已無一絲往昔寒食節的情趣了。這一天本來不準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煙四起,怎么禁得住呢?在反襯中將百姓逃難的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頸聯,“戰場花是血,驛路柳為鞭。”對仗亦工,活畫出流民心驚肉跳的情狀。他們一見到路邊的紅花,就觸目驚心,以為是敵人屠刀滴下的鮮血;一看到驛路邊的垂柳,即驚駭不已,認為是清軍抽來的馬鞭。情景交融,將百姓的緊張心理、恐怖情緒寫活。當然也就揭露了入侵者令人發指的暴行。尾聯,“荒垅關山隔,憑誰寄紙錢?”寒食節要紀念堅持操守的介之推和他的母親。隔日是清明節應祭掃祖墳,培新土,祀麥飯,焚冥幣;還應祭掃先烈墓,向為祖國獻身的友人朱大典等獻上一瓣心香。可是詩人逃難異地,關山阻絕,怎可去祭掃呢?他不免傷心流淚,發出浩嘆。恨戰亂,念祖上,悼英雄,可謂言簡意深,詩短情長。
李漁是清初文壇比較活躍的詩人,此詩體現了他的詩學主張。首先是重視詩的情感性,他的《窺詞管見》說:“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此詩“戰場”聯得之。其次,強調貴新,說“意新為上,語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此詩意境、情調都使讀者耳目一新。他還提倡師法杜甫、白居易,真實地描繪深重的社會苦難,反對民族壓迫,有較強的人民性和社會意義。詩風平易自然,語言通俗易懂,直接貫徹新樂府運動之主張。徐世昌評曰:“其詩規模香山,真率而近俚。”這在明代詩風影響很大的清初詩壇上,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古詩《李夢陽·江行雜詩》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曾壽·游西溪歸湖上,晚景絕佳,同散原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