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蔣士銓·江泛》原文賞析
二百里江光,群山繞建康。滔滔隨眼白,蕩蕩接天黃。戰骨多沉海,蘆花又戴霜。六朝先后滅,何處說興亡!
乾隆三十三年(1768),詩人從紹興蕺山書院由水路返回南京。他泛舟江上,縱覽江景,寫下兩首五言律詩。這首懷古詩,抒發了詩人深沉的興亡之感。
詩人舟行二百里,來到群山環繞的古建康城南京,一路飽覽長江壯麗風光。白浪滔天,浩浩蕩蕩的江水滾滾流向大海。放眼望去,空闊的江南遠與天邊相連,呈現一片蒼黃。江邊蘆花開放,與雪白的秋霜相映。這素白的景象,仿佛釀造了一種哀悼江上歷代將士英靈的氛圍,他們的骨骸早已沉埋海底。南京自三國吳建都以來,歷經東晉、宋、齊、梁、陳歷朝,號六朝古都。多少盛衰興亡的歷史壯劇在這里搬演,六個朝代先后滅亡??墒?,歷史已被人淡忘,詩人又對誰去感慨歷代興亡呢?
這首詩風格質樸,用筆精練。首句“二百里江光”,一筆帶過二百里江泛過程。頷聯“滔滔隨眼白,蕩蕩接天黃”,“白”、“黃”用字準確、精審,“滔滔”、“蕩蕩”狀盡江上水寬浪急、蒼??臻煹木跋?,又與詩人此時此刻的浩茫心緒契合。頸聯“蘆花又戴霜”,以擬人手法描摹深秋蘆花盛放的情景,而“戴霜”既形象,又點明節候,更與吊古的感傷之情吻合:蘆花猶知披白悼念戰骨,而人呢?青翠的群山,蒼黃的江天,似雪的白浪,如霜的蘆花,色彩素凈,與懷古情調相諧和。質樸中不乏形象描繪,精練中蘊涵深沉情思。
張維屏云:“心馀(蔣士銓字)先生詩,篇篇本色,語語根心,不欲英雄欺人,不肯優孟摹古。”同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又名建康)懷古,唐劉禹錫指出“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金陵懷古》),放眼歷史,揭示六朝興亡的原因在于“人事”;宋王安石嗟嘆“《黍離》、《麥秀》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金陵懷古》),揭橥朝代興亡出于驕奢淫逸,勸誡后人不必徒然感傷;蔣士銓針對現實生活中對于前師之鑒的淡忘,感慨“六朝先后滅,何處說興亡”,因而更富現實感,更有現實意義。潘德輿《論詩絕句》云: “稍喜清容(蔣士銓字)有風骨”,以此詩觀之,不無道理。
上一篇:古詩《王士禛·真州絕句·江干多是釣人居》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查慎行·池河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