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景仁·春興》原文賞析
夜來風雨夢難成,是處溪頭聽賣餳。怪底桃花半零落,江村明日是清明。
題曰 “春興”,意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觸發的情思。詩中對春日之景并未多費筆墨,主要是緊扣 “夢難成”三字,來寫自己內心的感受。
詩的首句看似平易,實則婉曲。風雨連宵,難成好夢,可見詩人徹夜未眠。那么,詩人何以會“夢難成” 呢?這當然是由那徹夜不止的風雨所致,按理來說,風風雨雨,乃自然現象,何預人事?但仲則乃凄苦的詩人,故風雨每每牽其憂懷,惹其愁緒,形諸吟詠,便有“忽風忽雨喜愁客”(《春日樓望》)、“久病花辰常聽雨”(《春日客感》)之類的句子。更何況此時的風雨是徹夜侵曉的風雨,是使得“桃花半零落”的風雨,這當然就使詩人棖觸無端而“夢難成” 了。
詩的第二句插入“賣餳”之聲,似與首句不接,其實聯系仍很緊密。“餳” (xing),指用麥芽或谷物熬成的飴糖。古人習俗,多在寒食這一天賣餳,例如“嶺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沈佺期《嶺表逢寒食》),“簫聲催暖賣餳天” (宋祁《寒食假中作》)。仲則以“賣餳”二字,一方面點明這天是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兩天),使第四句“江村明日是清明”不至突兀。另一方面,又與第一句相互映襯: 夜來風雨,愁人不寐,何其清冷孤獨;溪頭處處皆聞“賣餳”之聲,又是何其熱鬧喧囂! 不僅如此,餳者,飴糖也,其味甘甜,這不更襯出仲則苦澀的心境么?放翁“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也是以濃郁的春光來反襯情懷之孤寂,機杼與此相同。仲則之句,蓋源于此,只不過易“賣杏花”為“賣餳”而已。
三、四兩句,進一步申說“夢難成”的原因。“怪底”一詞,其義有二:一為“驚怪”、“疑怪”之義,如杜甫“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一為“難怪”之義,如楊萬里“今年春在臘前回,怪底空山見早梅”(《梅花下小飲》)。仲則此詩,用的是第一義,作“驚怪”解。其意若曰:此時正是寒食,明天才是清明,按理來說,應是桃花盛開的季節,可為什么桃花竟大半零落了呢?詩人運筆至此,便戛然而止,卻留有深長的余味:首先,從結構上看,它扣住了第二句的“聽賣餳”三字,又與第三句的“怪底”呼應,文心極為細密。其次,從淵源方面看,此詩顯然是從放翁的《臨安春雨初霽》中受到啟示。而放翁那首詩的尾聯是: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仲則以“清明”煞尾,大概也寄寓著“京洛風塵,素衣化緇”的慨嘆,表現出他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另外,從全詩的意境看,是凄冷峭寒的,而“清明”乃春光明麗之時,說“江村明日是清明”,似乎隱含著一種期待,這就使峭寒的意境中透出一絲溫馨,與仲則另一首詩的結尾“峭寒猶似許,不道入春深”(《春曉》)相比,顯得更為含蓄,更有韻致。
上一篇:古詩《錢澄之·捕匠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徐禎卿·春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