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周實·民立報出版日少屏索祝愛賦》原文賞析
昆侖頂上大聲呼,共挽狂瀾力不孤。起陸魚龍鱗爪健,處堂燕雀夢魂蘇。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千萬億年重九日,自由花發好提壺。
此詩作于1910年。這年的舊歷重九,《民立報》在上海創刊。朱少屏當時在該報任職,因報紙創刊,就向周實索取祝辭。周實揮筆而就,寫成四首,這是其中的一首。
首聯氣勢雄壯,奠定了全詩的基調。昆侖山,我國最大的山脈,西自帕米爾高原之蔥嶺發脈,沿新疆、西藏自治區界入內地。作者在此意指站得高。“挽狂瀾”語本韓愈《進學解》: “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于既倒。”這兩句是希望《民立報》站得高、看得遠,為革命大造輿論,使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挽救國家命運,這樣,革命力量就不會感到孤單了。作者抓住報紙這個輿論工具的特征,以 “登高而呼”來期望《民立報》能宣傳革命,鼓舞群眾。這樣的氣勢,確能給人以力量。
頷聯,緊承首聯,希望《民立報》在喚起民眾方面作出積極貢獻。“起陸魚龍”,自平地而升騰起來的魚龍,比喻奮起的革命志士。“鱗爪健”,比喻革命者意氣昂揚。“處堂燕雀”,《孔叢子·論勢》載: “先人有言,燕雀處堂,子母相哺 (喂食),煦煦然 (暖和的樣子) 其相樂,自以為安矣。灶突 (煙囪) 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及己也。”這里用以比喻那些安于現狀、不知國家危亡的人。“夢魂蘇”,從夢中蘇醒。這兩句把前聯的內容進一步具體化,希望通過《民立報》的宣傳,使革命者能夠信念更堅定,精力更旺盛,使那些安于現狀的人能夠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形成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去沖毀封建專制的大堤。
頸聯,用比喻來說明《民立報》的另一重要任務是鏟除惡勢力。“羞依附”,恥于像蔓生植物那樣依附于別的草木。“荊榛”,叢生的荊棘,比喻社會上的惡勢力。《民立報》不應像兩邊倒的草木那樣沒有原則,要獨樹一幟,堅持革命立場。作者在同題另一首詩中也說:“愿替群生標赤幟,恥隨凡卉斗紅裝。”不僅如此,還要靠《民立報》的宣傳去團結人民,共同起來,去剪除社會上的惡勢力。革命的任務仍是很艱巨的,鏟除“莽莽荊榛”需要不懈的斗爭。作者對《民立報》的希望是很大的,如果說首聯是總寫希望的話,那么,中二聯則是分寫,一是宣傳群眾,壯大隊伍,二是團結起來,共同對敵。這兩項任務也是緊密結合的。
尾聯,對革命的勝利充滿了信心。“重九” 為舊歷九月九日登高節,也是《民立報》創刊日。“提壺”,鳥名,亦謂飲酒。革命勝利后,雖千年萬年,人們也會在這遍開著自由花的國度——資產階級共和國中,紀念《民立報》的創刊日,沽酒提壺,登高痛飲。尾聯高瞻遠矚,氣魄宏大,既表現了對《民立報》的殷切希望,也展示了作者對革命的積極態度和必勝的信念。
周實的詩,雄勁奔放,富有革命激情。他在《無盡庵詩話》中說:“慨念國魂不振,奴性難鋤,思以淋漓慷慨之音,一振柔軟卑下之氣。所作詩都鳴鉦伐鼓,激烈鏗鏘,有驚四座、辟萬夫之概。”這首詩就體現了這種慷慨之音。它雖是祝辭,卻能高標獨樹,震人心魄。不僅是對《民立報》的期望,也是作者的自勉,更是對廣大讀者的一種鼓舞。
上一篇:古詩《鄭珍·武陵燒書嘆》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高棅·水竹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