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都是火,
府官四散躲。
城里無一人,
紅軍府上坐。
——元·陶宗儀《輟耕錄》卷九
元末紅巾軍大起義猶如在元代黑暗世界里點上熊熊大火。在受盡苦難的人民眼中,這是一片希望之火,它將燒毀黑暗的統(tǒng)治政權(quán),燒出一個新世界。這首火紅的短章正是寄寓了人民對未來光明世界的憧憬。
據(jù)《輟耕錄》記載,至正丙申(1356)正月,紅巾軍攻占常熟城,離此不遠(yuǎn)的松江府為此驚慌失措,趕緊印制特別的“官號”給吏兵佩帶,目的是防止紅巾軍潛入城內(nèi)。 “官號”上畫的是圓圈,繞圈畫的是火焰,圈內(nèi)寫一“府”字,在“府”字上又印了松江府的府印,圈外的四角由府官畫了押。官府本想以此安定軍心,可是這種伎倆無非表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對紅巾軍的畏懼,民間于是作這首歌謠以記其事。
“滿城都是火”,歌謠把“官號”上的火焰比作是紅巾軍起義點燃的烈火,而把官府畫押于四角巧妙地比喻為“官府四散躲”。這兩句暗示紅巾軍起義后形勢大好,到處都燃起熊熊的起義之火,在一片烈火中,那些平日趾高氣揚的官吏一片慌亂,四散躲避。
“城里無一人”,這是雙關(guān)語,一是指“官號”圈內(nèi)的獨一“府”字,另一也是隱喻紅巾軍的到來使得那些貪官污吏望風(fēng)而逃,疲于奔命,落得城中一人不剩。 “紅巾府上坐”則是表達(dá)了人們對于紅巾軍的熱愛與崇敬,以及對紅巾軍必勝的信念。果然,不到兩個月,紅巾軍攻進(jìn)了松江府。
《松江謠》與其它元代民歌一樣并不刻意修飾,但自然真率的熱情賦予它以一種昂揚奮發(fā)的生氣和壯闊的意境。除了巧妙的聯(lián)想與比喻之外,這首歌謠所以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還在于畫面的形象展示,它們猶如一組電影鏡頭的組接。開首一句文字似乎頗為樸拙,純粹是民歌的聲調(diào)口吻,但境界深遠(yuǎn),色彩鮮明,為全篇開拓出一個火紅的全景,緊接著是在這片烈火中四散潰逃的“府官”的背影。后二句也是意味深長的畫面:空寂的城中,展現(xiàn)出紅巾軍端然而坐的形象。于此,作者的愛憎感情盡在不言之中了。此外,一些字詞的妙用及句與句之間數(shù)量的比較也很值得注意,像“都是”、 “四散”、 “無一人”等之間可以形成一種對比。 “滿城都是火”與“城里無一人”形成隔句比較,以渲染紅巾軍起義的浩大聲勢; “府官四散躲”與“紅軍府上坐”也是隔句比較,以突出紅巾軍的高大形象和革命氣勢。由此,多寡、強弱,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jìn)步與沒落等等之分別已是顯而易見,主題的揭示便也圓滿完成。
上一篇:《李波小妹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林則徐禁鴉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