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詩《影的告別》原文與賞析
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隨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嗚乎嗚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無地。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沒。
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干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嗚乎嗚乎,倘若黃昏,黑夜自然會來沉沒我,否則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現是黎明。
朋友,時候近了。
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
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你甚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這樣,朋友——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析】 五四運動落潮后,魯迅曾一度陷入寂寞彷徨的境地,在“抉心自食,欲知本味”①的自審中,其心靈經歷了一個自我分裂和搏斗的過程。散文詩集《野草》即是這種苦痛的心理歷程的真實紀錄,《影的告別》則是其中的一幅剪影。
這首散文詩有異于作者同時期的雜文創作,它的審美視角非著意于外在的客觀世界,而是緊聚在人的靈魂深處,無情地“解剖自己”②。它借助詭奇的想象,構建了一個夜色與夢幻的世界,在這幽玄的夜色中,“自己漸漸脫光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條條地裹在這無邊際的黑絮式的大塊里”③,讓赤裸的靈魂在夢境中翔舞,以剖露內心隱秘的思想。
形與影,本系一體,難以分離。而作者卻設身夢境,從“形我”中分裂出一個與主體相對立的“影我”,并使之人格化,藉此將自己深藏的意緒心象外化為具體可感的視象。影的告別,即是同“舊我“的決裂 ,是對自身的“毒氣和鬼氣”④的憎惡和力圖摒除。然而這種訣別,卻是那樣舉步維艱,上界的天堂,下界的地獄,虛幻的“將來的黃金世界,”都“有我所不樂意的”。去向何處?又惶惑茫然。但即使無處可去,影也不愿駐足不前,跟隨“舊我”,而寧可“彷徨于無地”,“冀于將來有萬一之希望。”⑤
告別意味著毀滅,它或者被黑暗所吞沒,或者消失于光明中。可是影不愿茍活于明暗之間,寧愿“在黑暗中沉沒”,猶如火中自焚,求得解脫,邁向新的境地。然而“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⑥的思想重負,又使“我”在光明與黑暗之間,進退維谷,難以舉步。身處寂寞與苦悶中,影仍要“作絕望的抗戰⑦”,即使被黑夜沉沒,或者消失于白天,也九死而不悔,“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在不乏昏暗的色調中,顯現了魯迅當時缺乏新的思想武器的巨大的苦悶,也由此足見一個不懈求索的戰士性格。
影的告別,走向無地,走在無時,欲沉于黑暗,這真是一種曠古未有的別離。它似乎有千鈞重負,萬般苦痛,執意遠離,卻又迷離徘徊,這種超越時空的孤寂與悲愁,正是魯迅在黑暗重壓下內心沖突與靈魂搏斗的折光顯現,也是不留情面的自我剖析。
影終竟不憚沉重的社會黑暗和思想負擔,它要啟程遠行了。然而又唯恐自己“黑暗與虛空”的思想污染他人,尤其是貽誤青年。因此,影臨行之際,無所贈予,反而要帶走一切,與黑暗一道沉沒,讓“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⑧。”這種博大的愛心和無私的獻身精神,正是魯迅偉大人格的自我寫照。
基于審美視角的內向性,《影的告別》著力構筑了以“影”為中心的一系列象征性意象,藉此摹寫不易表達的心緒,傾瀉內心深藏的情感,使痛苦的心靈得到升華和超脫。而欣賞主體則在導思穎悟的審美聯想與體驗中,獲得“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美感。
上一篇:魯迅詩歌《寶塔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詩歌《悼丁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