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友邦驚詫”論》原文與賞析
只要略有知覺的人就都知道:這回學生的請愿,是因為日本占據了遼吉,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而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讀書呀,讀書呀,不錯,學生是應該讀書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爺們不至于葬送土地,這才能夠安心讀書。報上不是說過,東北大學逃散,馮庸大學逃散,日本兵看見學生模樣的就槍斃嗎?放下書包來請愿,真是已經可憐之至。不道國民黨政府卻在十二月十八日通電各地軍政當局文里,又加上他們“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攢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的罪名,而且指出結果,說是“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了!
好個“友邦人士”! 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好個國民黨政府的 “友邦人士”! 是些什么東西!即使所舉的罪狀是真的罷,但這些事情,是無論那一個“友邦”也都有的,他們的維持他們的“秩序”的監獄,就撕掉了他們的 “文明” 的面具。擺什么 “驚詫” 的臭臉孔呢?
可是 “友邦人士” 一驚詫,我們的國府就怕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 “友邦人士” 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幾句電文,說得明白極了: 怎樣的黨國,怎樣的“友邦”?!坝寻睢币覀內嗣裆硎茉赘?,寂然無聲,略有“越軌”,便加屠戮;黨國是要我們遵從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則,他就要“通電各地軍政當局”,“即予緊急處置,不得于事后借口無法勸阻,敷衍塞責”了!
因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無法勸阻”,學生們怎會“無法勸阻”?每月一千八百萬的軍費,四百萬的政費,作什么用的呀,“軍政當局”呀?
寫此文后剛一天,就見二十一日《申報》登載南京專電云:“考試院部員張以寬,盛傳前日為學生架去重傷。茲據張自述,當時因車夫誤會,為群眾引至中大,旋出?;卦ⅲo受傷之事。至行政院某秘書被拉到中大,亦當時出來,更無失蹤之事?!倍敖逃ⅰ睓趦?,又記本埠一小部分學校赴京請愿學生死傷的確數,則云:“中公死二人,傷三十人,復旦傷二人,復旦附中傷十人,東亞失蹤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蹤一人,傷三人,文生氏死一人,傷五人……”可見學生并未如國府通電所說,將“社會秩序,破壞無余”,而國府則不但依然能夠鎮壓,而且依然能夠誣陷,殺戮。“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析】本篇最初發表于1931年12月25日《十字街頭》 第二期,署名明瑟。后收入 《二心集》。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襲取沈陽,蔣介石下令“絕對不抵抗”,并要求“國聯”調解。后來,《國聯調查報告書》竟公然聲稱: 中國人民有“一種極力反對外國勢力之不規則的色彩”,說日本的侵略是“正當而合法”的。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號召:“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0月9日,國民政府訓令其所屬各機關職員,不得參加抗日團體。11月22日,日本侵略軍進攻錦州,蔣介石提出:“以退守關內為條件,劃錦州為中立區。”11月30日,蔣介石重彈“攘外必先安內”濫調,下令屠殺廣州抗日示威學生。12月14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禁止學生請愿。12月17日,蔣介石下令屠殺向國民黨中央黨部請愿的學生,死者30余人,傷者百余人,被捕失蹤者不計其數。12月18日,國民黨中央政府通電各軍政當局,反誣請愿學生“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攢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并說:“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濒斞副疚模闶菍Υ硕l。
本文大致可分四段。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魯迅抓住蔣政府的倒行逆施,抓住12月18日電文中所謂“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樹立了批駁的靶子。
第二段 (即第二、三、四自然段),劈頭就是一聲怒喝:“好個 ‘友邦人士!”下面接著連用三個排比句,說對日本的侵略,“他們不驚詫”,日本侵略軍的屠殺,“他們不驚詫”,蔣介石的暴政,“他們不驚詫”;而“學生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用三個“不驚詫”襯托一個“驚詫”,揭露了所謂 “友邦人士”的本質。走筆至此,魯迅愈感怒不可遏,以至厲聲呵斥:“好個國民政府的 ‘友邦人士’,是些什么東西!”氣勢逼人,力當萬鈞。
接著,就以事實揭露了所謂 “友邦人士” 寶愛的“文明”的實質,“他們的維持他們的 ‘秩序’ 的監獄,就撕掉了他們的‘文明’的面具?!比缓?,筆鋒一轉,指出只要 “ ‘友邦人士’ 一驚詫,我們的國府就怕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接著又用三個層遞式的反諷,一層比一層更為深入地揭露了蔣介石政府的實質?!昂孟袷Я藮|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這是第一層,鞭撻對外妥協;“失掉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這又進了一層;“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 ‘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這更進一層,完全揭露了“黨國”與人民對立的本質。但第三句反復辭——“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下面,緊接著寫道: “可以博得‘友邦人士’ 的夸獎,永遠 ‘國’下去……”,這便是答案。帶引號的 “國” 字,即是對 “國將不國”的反諷,又是對蔣政府的卑稱。
第三段 (第五、六自然段),更深一層的解剖,更進一層的鞭撻,“因為 ‘友邦人士’ 是知道的,日兵‘無法勸阻’”,原來幕后有一筆骯臟交易。使“友邦人士”傷腦筋的問題是: “學生們怎會 ‘無法勸阻’?”魯迅摹擬了主子的呵斥:你們“每月一千八百萬的軍費,四百萬的政費,作什么用的,‘軍政當局’呀?”魯迅意指這些“軍費”“政費”都用之于“安內”,即“剿共”。
第四段 (第七自然段) 系本篇寫好后第二天補上的,但與全篇是一個整體。用當時報紙上兩則電文,證實蔣政府繼續在逼害學生。末尾一筆:“‘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畫龍點睛,一筆并寫兩面。本篇的主調是熱嘲多于冷諷,憤怒的鞭撻,厲聲的呵斥,表現了魯迅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蔣政府的痛心疾首。
上一篇:魯迅雜文《“公理”之所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揩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