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云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盡不差爭。
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
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
這是清人徐子云的《算法大成》中的一首數學詩。它的特點是使數學知識變抽象為形象,熔數學與文學于一爐,富有獨造的機趣性。
文學和數學是各不相同的學科,而以詩歌形式吟出數學問題,便于人們運用形象思維去運算出所提出的答數,使其文理交融,相互滲透得難切難分。
如果不借助文學形式表示數學的量間關系,直接去說:三百六十四只碗,由三個人共食一碗飯,四個人共吃一碗羹,請算一算有多少人?那就成了純抽象的數學計算題目,沒有了數學與文學結成血緣關系所產生的趣味性,收不到文中有數,數中有文的藝術效果。
就這首詩可看出,它雖然談的是數學運算,而卻有文學色彩,所以既能視為數學詩,又能目為文學詩。首先,它的韻腳造成了讀來上口易記的語勢;其次,它的意境把人們帶進了有詩味的想象之中。高聳的古廟隱掩在密密層層的山林之中,給人以深遠的感覺。有廟必有僧,那么究竟有多少僧呢?詩故意不徑直揭曉,給人以懸想欲知的興致。接下去,詩用暗示,定向地提出能夠計算出僧的人數的問題,這會給人以思想活躍起來的愉悅。僧多碗少,但人人能有飯可食,有羹可吃,安排得井井有條,從不發生爭吵現象,這又給人以廟規嚴正的鮮明形象。這樣,人們在學習數學時受到了文學的熏陶。
附:此題設僧數為x
從x/3+x/4=364中可求到x=624
上一篇:《移家別湖上亭·戎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細林夜哭·夏完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