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本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當時,齊襄公因政令無常,釀成內亂,他的幾個弟弟逃出了國外: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不久,齊襄公被殺,齊國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搶奪君位。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做了齊君,也就是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再次發兵攻魯,企圖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這就是本文所述的齊魯長勺之戰。這一戰役,由于魯莊公采納了曹劌的戰略戰術,奇跡般地取得了勝利。這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有名戰例。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這是一篇文字明快、內蘊豐富的記事散文,通過記敘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了取信于民及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從軍事角度上看,長勺之戰所包含的內容相當豐富,它著重說明了戰略防御的基本原則,正確掌握這些原則即可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
從文學角度上看,這又是一篇記述戰爭的佳作。作者構思落筆立意高遠,既于敘事中撮取歷史經驗,又于行文中生動刻畫人物形象。曹劌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智謀和指揮才能,能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沉著、冷靜、果斷地號令軍隊。作者對他的贊揚,含蓄蘊含于精心的描寫之中。文中只簡單記述了曹劌“請見”、問戰、“請從”這一系列簡短而果敢的言行活動,深刻表現了一名出身下層的謀士的深謀遠慮及精明干練。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祖國的政治熱忱;又在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
本文的語言簡潔精練,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整句錯落有致,增強了寫人敘事的生動效果。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不僅切合了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爭策略的現實,也表現了曹劌的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
本文敘中有議,議中有敘,相得益彰。全文只220多字,卻精彩地記敘了一樁有始有末的戰爭故事,描繪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總結了一些重要的戰略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曹劌論戰”的題目是《古文觀止》的編者加上去的,很有道理,因為它始終以曹劌的言論貫穿全文,中心突出,桴鼓相應,無一處無照應,無一處有破綻。
上一篇:智子疑鄰
下一篇: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