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張炎·清平樂》
張炎
候蛩凄斷①,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②,望盡蘆花無雁。暗教愁損蘭成③,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鑒賞】 南宋后期有許多詞作,精練雕琢,結構嚴謹,用語幽深,如周密、張炎、吳文英都有這種傾向。而像這首《清平樂》 那樣自然、明白、親切的詞作,卻并不多見。這首詞以一幅白描,流暢而簡煉地描繪了秋日相思的情景。詞的開頭兩句寫 “聲”。秋天的一個夜晚,蟋蟀凄切地叫聲,使人倍感蒼涼。秋天氣候轉涼,昆蟲或死亡或準備蟄眠,那叫聲自然是告別世界的哀鳴。在這凄涼的鳴叫聲中,西風吹來斷續的人語聲。是執手話別,還是歸來互訴衷腸?夜深月落,余光照在一片平靜的沙灘,江水像一幅巨大的白綢緞,在緩緩地波動。一切都是那樣的寧靜、清涼。如果說,前兩句是寫“聲”,那么,“月落沙平江似練” 和 “望盡蘆花無雁” 就是寫 “色”。是月夜的一片銀白。月光如水,沙灘如銀,江水如練,蘆花似雪,到處是慘白的世界。在這種聲、色刺激下,想到遠方親人連一封書信也沒有,怎能不感到悲涼傷心? “蘆花無雁”,承上啟下,是一句關鍵性的轉折。大雁一般在蘆蕩中過宿,作者看到了江邊蘆花,便自然地聯想到傳送書信的大雁。詞的上下闋,一般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景情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而然,不露痕跡。從望盡蘆花無雁,便自然地從秋夜之景轉入下闋的相思之情了。因為被人遺忘,或心理上感覺被人遺忘了,而自己卻仍在夜夜想念意中人,這怎么不損壞了身體呢? 古人說,一葉知秋,從窗外的一枝梧葉上,可以想象得出,有多少秋聲,傳遍了天下,而在這遍地秋聲里,怎能不愁壞了心身呢?
上一篇:《周晉·清平樂》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王安國·清平樂》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