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日喻說》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捫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槃也。自盤而之鐘,自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 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交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蘇軾不但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精于老莊之說的思想家。其在《日喻》一文里,引用“盲人識日”、“北人學沒”的比喻,闡釋了“道可致而不可求”和“學以致其道”的觀點。
何謂“道”呢?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莊周認為,“道”乃萬物之本原,“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他的哲學體系含有某些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基本上還是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范疇。蘇軾批判地繼承了老子和莊周的哲學思想,盡管他的世界觀的沒有跳出唯心主義的窠臼,但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對紛繁萬物的洞察研究上,卻比老子、莊周要辯證科學得多。《日喻》一文中,作者所說的“道”,系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而言。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就總體而言是深奧的、抽象的,非那個時代的常人所能理喻的。但蘇公卻先避而不談這諸多深奧的道理,在文章的開篇之初,首先獻給讀者的是一個風趣、幽默的故事:一個生來就是瞎子的人,想了解天空中的太陽是什么樣子。有人告訴他說:“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又有人告訴他:“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把高懸九天的太陽視為廟堂中的“鐘”和樂師手中的“龠”,這是多么荒唐和可笑的啊! 然而就在讀者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卻使你肅然斂容,不得不認真地去思索這件荒唐事中所蘊含的哲理了。“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那些自以為是、想當然地理解和運用別人經驗的人,一定會像盲人一樣鬧出把太陽比作鐘和龠的笑話來的。作者的比喻是多么地生動、貼切而又富有情趣。一個不學無術,卻又急功近利想踏捷徑而求“道”者的嘴臉被活畫了出來。詼諧、辛辣、發人深思。因此,要想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固有規律,不經過刻苦的努力實踐,僅通過別人的一番解說、描繪,是很難了解事物的本質的。
“未嘗見而求之人”,是得不到真知的;“莫之見而意之”,也是得不到真知的,因為沒有實踐過,經驗過,只憑主觀臆測,就覺得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其實是“南轅北轍”相去甚遠。
那么,只要親眼見就曉得“道”的真諦了嗎?事實并非如此。“即其所見而名之”,與“莫之見而意之”一樣,都是不學而求“道”的弊端啊!
“道”的內涵是非常深奧的。“未嘗見而求于人”不行,“莫之見而意之”不行,“即其所見而名之”也不行。作者在對以上幾種流弊進行否定之后,從而得出結論說:“道可致而不可求”。求知的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欲速則不達。“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道”與急功近利的人是無緣的,只有理頭若干,扎扎實實地做學問,不圖虛名、不患得患失的人,才能在必然中獲得自由。
至此,文章的主旨已十分明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止筆,又繪聲繪色地敘說起“北人學沒”的故事。這倒并非是作者畫蛇添足、節外生枝,隨意添加的贅筆,蓋兩個故事各有所喻。其一是要引導讀者明了不學而求“道”的弊端; 其二是要告訴讀者求“道”的最好方法就是實踐——長期的、潛心的實踐!
實踐是“學道”與“悟道”的重要手段。南方的“沒人”所以諳熟水性,就是因為在長期的實踐中掌握了潛水的規律。如果從來不與水接觸,而只通過傳聞和別人的解說,“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實踐出真知”,作者從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已經“悟”到了這一真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作者所列舉的一連串事例都在說明實踐的重要。不經過長期的刻苦實踐,不在實踐中探索尋求,只想憑一夕之談而從別人那里獲得真知,那只能是一種不切合實際的空想。
蘇文好發議論,本文敘議相兼的特點尤其明顯。文內連用了兩個寓言式的故事來說明道理。這樣寫的好處是把抽象、深奧的哲理,故事化了、情趣化了。開卷引人入勝,掩卷引人深思,寓教于樂,啟迪想象,蘇公運筆之妙,令人嘆為觀止。
本文的非同尋常之處,還在于兩個比喻對比的鮮明、強烈。這兩個比喻并不是簡單并列的,“盲人識日”一喻,意在說明靠臆想和推論認識世界的荒唐。“北人學沒”一喻,意在說明離開實踐絕難獲得真知。前一個比喻是后一個比喻的先導;后一個比喻是前一個比喻的引申與發展。兩個比喻都是作為論據而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文章以比喻始,以比喻終,喻體通俗,喻理易曉,耐人咀嚼,饒有興味。篇末點明文章為山東舉子吳彥律所作,對素昧平生的后學之輩殷殷教誨之情宛然可見。
上一篇:蘇軾《教戰守》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晉文公問守原議》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