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向輪臺萬余里,也知鄉信日應疏。
隴山鸚鵡能言語,為報家人數寄書。
天寶十三載(754)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常清入朝,權北庭都護、伊西節度、瀚海軍使,表岑參為安西北庭節度判官,于是詩人二次出塞。此詩即是途中所作。北庭,指北庭節度,駐地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隴,隴山,在今陜西、甘肅交界處。
詩人離開關中,西去輪臺(唐代庭州所轄有輪臺縣,在今新疆米泉縣境內。當時封常清駐兵于此),踏上隴山,道途日遠,人跡漸少,信使罕到,從道理上講,作者“也知鄉信日應疏”。然而,人總是有感情的,有時明知家書難到,反而會越發盼望家書!詩人度隴之初,無疑就是這種心態。其實,隴山只能算關內的西大門,漫漫征途,還在前面。以后的日子里作者的心情又會如何?看首句“西向輪臺萬余里””,這萬余里路上,從隴山開始,不是高山峻嶺,就是沙漠戈壁。如今才上隴山,已經很少收到家信,那么越往西去,家信必定會越來越少,作者的思鄉之情也將會比現在更切!東望故園,西望前路,憂心如結。正當鄉思難解之際,猛然聽見鸚鵡的叫聲。隴山盛產鸚鵡,此鳥又善學人言。于是詩人首先運用聯想,把這幾種因素聯系在一起,緊接著就讓想象的翅膀急速張開:“隴山鸚鵡能言語,為報家人數寄書”!聯想是新奇的,想象是美好的,詩句也很有情趣。可是現實總是殘酷的!詩人幻想用根本辦不到的方法來排解鄉愁,這正好表達了他無可如何的苦悶情懷。而當他“醒悟”了鸚鵡無法催家人寄書的時候,心情必定是十分的沮喪!這些,是我們讀此詩時不可不細心品味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這首詩的特點,是抓住了理智與情感之間的尖銳矛盾,按照一般人都可能有的思路平平道來,不故意弄巧,反而構成新奇巧妙的藝術效果。其結果是:雖說“西向輪臺萬余里,也知鄉信日應疏”的道理是天經地義的,人人都知道的;“隴山鸚鵡能言語,為報家人數寄書”是荒誕的,不可能的,但讀者寧可置前兩句的事理于不顧,而深深被后兩句的真情所感染,這就是“藝術荒誕”的妙用。
上一篇:岑參《西過渭州見渭水思秦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長卿《春草宮懷古》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