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平山
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陰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
這是一篇游記詩。太平山在浙江紹興縣東南,南朝時屬會稽郡。會稽在當時是全國著名的風景勝地,山水之美,冠子天下,是世族名士爭相游賞之地。孔曄《會稽記》云: “會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納云霧,松栝楓柏,擢干竦條,潭壑鏡徹,清流瀉注。王子敬見之曰: ‘山水之美,使人應接不暇。’”孔稚珪這首詩,用奇警精煉的語言,刻畫出太平山的幽冷險峻的景致。
首句通過寫石,刻畫出太平山的山高石險。詩人在太平山中游覽時,處身于峰巒之間,但見奇峰插天,巨石林立,轉身移步之際,目光都被遮擋。極目遠處天空,好象天空的形貌也被奇峰巨石所割裂。這種描寫非常符合處身山中的實情,緊扣題中“游”字。如果是從遠處望山,所看到的山形是完整的,對天空的感覺就不會是這個樣子。太平山素以山石高峻出名,孫綽《太平山銘》亦云: “㟴峨太平,峻逾華霍。秀嶺樊缊,奇峰挺崿。上午翠霞,下籠丹壑。”可見這是太平山最主要的地形特征。首句起勢突兀,抓住了太平山的主要特征,使人頓感其山勢險峻非常,與眾不同。
次句寫林。通過詩人游覽山林時的感受,寫出了太平山的風姿幽秀,非徒山高石險而已。太平山上樹木茂盛, “松栝楓柏, 擢干竦條”,縱橫交錯,遮天蔽日。詩人漫步林下,但見道道金光從枝葉隙縫中間灑落下來,顯得光影參差,卻不能窺日全景。這也是詩人在山林中所看到的實景。江南氣候溫暖,雨水充足,與北方相比,江南山上植物生長旺盛,樹林茂密,是其共同的特征。
游完山林,詩人繼續乘興尋幽探勝,窮澗涉險,突出描繪太平山的陰森寒冷。由于山澗幽深,水冷氣寒,春天的花也難在此處應時開放,偶爾能開放的花,也會很快凋謝;從澗底仰望山崖,不僅高危險峻,更由于在山的背陰處,日曬不到,山崖上到夏天還留有積雪。通過兩種反常的現象,又刻畫出太平山與江南其他山的不同之處。澗落春榮,崖留夏雪,在江南諸山是極為罕見的,也是詩人游覽太平山時最深刻的印象。唐祖詠《望終南殘雪》一詩意境與此二句頗相似:“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雪,城中增暮寒。”都是通過殘雪突出山中奇寒的。
作為游記詩,這首詩對于太平山景致的描寫是隨著詩人的游蹤逐步展開的,具有游記詩的典型特征。詩中先寫詩人游覽太平山的山石峰巒,體會到太平山的山之高、石之險;繼而穿越山林,看到太平山的奇麗俊秀而富于生氣的一面;最后至澗底,仰觀俯視,用帶有夸張性的詩筆,描繪出太平山的陰冷奇寒。至此,詩人通過對太平山的石、林、澗、崖幾個不同方面的著力刻畫,展現出太平山的完整面貌和獨特景致。
詩人在描繪太平山景致時,盡力做到窮形極象,景奇語新,是這首詩的另一特色。全詩四句都是寫景,基本上再現了太平山的真實景致。太平山在其家山陰(今浙江紹興)城南78里,是稚珪常去游覽之處,山中景致是他所熟悉的,因此描景能做到形似逼真。在語言上也能不襲前人,自我創新,準確地描繪出太平山的景致特點。
上一篇:游仙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燭燭晨明月|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