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石門
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
暝還云際宿,弄此石上月。
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
異音同致聽,殊響俱清越。
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
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發。
此詩一作《石門巖上宿》。據作者《山居賦》自云石門是其南居。故本詩當是作者宿于石門別墅所作。石門,山名,在今浙江省嵊縣。據謝靈運《游名山志》有云: “石門澗六處,石門溯上入兩山口,兩邊石壁,右邊石巖,下臨澗水。”
“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秋天來臨,無情的秋霜在山中肆意地摧殘著花草,園花零落。詩人目睹此景,憐惜著苑囿中的香草木蘭花,懼怕她們也象其他花朵一樣凋謝飄零。因而,一大早便起床采擷。木蘭花即建蘭,清香四溢,素以雅潔著稱。屈原《離騷》中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謝靈運開篇描寫自己對蘭花的酷愛,正抒發了詩人內心的高風亮節。 “暝還云際宿,弄此石上月”。黃昏,詩人回到座落云間的石門別墅,月亮漸漸升上了天空,他獨自徜徉,賞玩著明凈的秋月。這兩句緊承上面。用“云際”,表明自己居住之地的超凡脫俗;用“弄”月,表現了他高雅美好的生活情趣。讀了詩歌的這前四句,我們不由得看到了詩人超脫塵世,與蘭花為伴,和明月為友,高臥云間的超邁形象。這形象實質上是謝靈運“誰謂古今殊,異世可同調”(《七里瀨》)和“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登池上樓》)等思想的具體生動表現。
“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夜漸漸地深了,月光如水流進樹林,驚動了夜棲的山鳥,發出清脆的鳴叫;秋風習習,吹落了枝上殘剩的樹葉,翻動著地面厚厚的落葉群,傳來悉悉窣窣的聲響。這兩句生動形象地給我們展示出一幅“深山秋月夜”的真實圖畫。月光,落葉,棲鳥的精美組合,構造出一個無比優美迷人,韻味深遠的意境。它又宛如一曲使人陶醉的音樂。試聽,那月光的緩緩流淌聲,夜鳥的宛轉歌唱聲,落葉的窸窣聲,秋風的淅瀝聲,不正是在演奏著一曲清亮悠揚,悅耳動聽的“秋之聲”的交響樂嗎?真可謂詩中蘊藏畫意,詩中飽含樂境。詩人觀賞著“深山秋月夜”,聆聽著“秋之聲”的奏鳴,環顧四周,杳無一人,唯有自己孤單的身影。他為這美麗的景色沒有友人與他共同賞玩而深表遺憾,不由得感嘆道: “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蘭花,鳥鳴,落葉,風聲,這些美好的景物,可惜只有我一人孤獨地欣賞;醇香的美酒,也沒人與我共同品嘗,只得對月獨酌。此景此情,又使詩人高潔超邁的心靈在強烈地體驗著遠居深山的寂寞和孤獨。他幻想著傳說中的美人會能緩緩地向他走來,與他共賞秋聲,同品美酒,然而美人卻固執不來。于是詩人只得獨自晞發于陽阿。 “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發”兩句,出于屈原《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屈原的詩句表現出的是一種較為激昂的思想感情,而謝靈運點化屈原詩歌入詩,則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凄涼,調子轉為低沉。讀罷,使人感到詩人孤獨的愁緒就象深山月夜的秋聲一樣,雖然輕輕,但卻久久地回響在夜空,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上一篇:垓下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大風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