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1。曉月暫飛高樹里2,秋河隔在數峰西。
【校記】
1.望,《全唐詩》一作“翠”。
2.高,《全唐詩》一作“千”。
【箋釋】
[石邑] 《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七“恒州”:“石邑縣,本戰國時中山邑也。《史記》趙武靈王攻中山,取石邑是也。漢于此置石邑縣,屬常山郡,后漢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浮云] 此處極言山之高。《楚辭·遠游》:“山蕭條而無獸兮,野寂寞兮無人。載營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杜甫《登兗州城樓》:“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山靄] 山嵐,山上的云氣。岑參《高冠谷口招鄭鄠》:“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蒼蒼,茫無邊際。《淮南子·俶真訓》:“渾渾蒼蒼,純樸未散。”宋之問《發端州初入西江》:“潮回出浦駛,洲轉望鄉迷。”
[曉月] 鮑照《芙蓉賦》:“泛明采于宵波,飛澄華于曉月。”高樹,陸云《赴洛道中作一首》:“虎嘯深谷底,雞鳴高樹顛。”庾信《望美人山銘》:“樹里聞歌,枝中見舞。”
[秋河] 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宋之問《明河篇》:“昏見南樓清且淺,曉落西山縱復橫。”
【輯評】
《三體唐詩》卷二高士奇輯注:四句皆形容山之高。
上一篇:《看調馬》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贈李翼》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