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長相思》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愿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
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這首詩描寫一位少婦在皎潔的春夜,懷念遠方的丈夫。
夕陽西下,薄暮籠罩,庭院中的花蕊也含煙而吐。在這柔和幽靜的黃昏,淡淡離愁不禁油然而生。“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由黃昏到夜晚,愁思漸深漸重。月憐人,將如水的月光傾瀉在離人的床前;人望月,孤衾寒帳難以入眠。此時月無言,人亦無言,只有無限愁思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環繞于閨閣之中。
以月寄思情是古詩中慣用手法。通過詩人的豐富想象將原來無知無情的明月化為伴人憐人的知音,同類的例子有許多。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將心中無可告訴,無人理解的愁思托之于明月。而當情人或朋友之間分隔于千里之外時,彼此能一起看見的也惟有明月,故謝莊《月賦》言:“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里兮共明月。”曹植《雜詩》亦言:“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既然“愁不眠”,不妨起身奏琴以寄相思。“趙瑟”即趙地之瑟,據說趙地女子“雅善鼓瑟”故而趙瑟聞名天下。因此,這里的“趙瑟”也暗示了女主人公藝伎超人,借瑟寄情之意。“鳳凰柱”即刻柱為鳳凰形。鳳凰是古代著名的神鳥,鳳為雄性,凰為雌性,所以這里特地標出“鳳凰柱”,暗寓著兩情相愛的意思。“蜀琴”句說的是司馬相如的故事。漢代相如是蜀郡人,他善于彈琴,曾以美妙的琴聲挑動了卓文君的相悅之心,文君放棄了富貴榮華的生活,與相如當夜私奔,隨相如到成都一家小酒店,酤酒為生。相傳,司馬相如當時奏出的歌辭是“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皇(即“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此詩三、四兩句,正是寫這樣一個古老而美好的傳說。只不過,司馬相如敷演的是“鳳求凰”,即男子對女子的追求,而此詩顯然是以女人口吻鋪寫的一曲相思之歌。
然而,此詩的“琴瑟”寄寓相思之情,恐怕還有一層深意,在古詩中琴瑟常和悲苦之情相聯,相傳“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漢書·郊祀志》)。難怪那首動人肺腑,而又引起紛紜歧解的《錦瑟》開首便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少婦的一腔相思之情,無人可訴,只得隨著春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飄向“燕然”。燕然是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這里泛指遙遠的邊塞之地,男主人公的征戍之所。
“橫波目”語出梁代詩人王筠的《秋夜》詩: “愁牽翠羽眉,淚滿橫波目”。“橫波目”指“目斜視如水之橫流也。”也就是說,夜越來越深,女主人公孤獨感也越來越強,相思之情也分外濃烈。于是,本來就熱淚盈眶的少婦,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痛苦情感,眼淚象泉水般地往下流。
少婦徹夜未眠,愁腸欲斷,但詩人不從正面入筆,而是說“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以委婉的手法,寫出了女子容貌為伊人而憔悴、而腸斷的刻骨銘心的相思。
詩歌以黃昏(“日色欲盡”)——夜色降臨(“月明如素”)——深夜(“青天”)——拂曉,這一時間系列為序,將少婦的相思之情一層層揭示出來,層轉層深。三、四兩句又采用了象征的藝術手法用典故暗示相思主題,從而使層層深入的描寫顯得委婉蘊藉而耐人尋味。
上一篇:《柳永·錦堂春》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長相思》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