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唱響湖廣地長江漢水涌春潮
元代文壇上流行一種《四禽言》,方家也將其歸于竹枝詞類。宋遺民梁棟(1242—1305年)《四禽言》云:“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秋水多。九嶷山前叫虞舜,奈此乾坤無路何!行不得也哥哥!”茂秦云《山房隨筆·四禽言》曰:“鵓鴣鴣,鵓鴣鴣,帳房遍野相歡呼。阿姊含羞對阿妹,大嫂揮涕看小姑。一家不幸俱被擄,猶幸同處為妻孥。愿言相憐莫相妒,其人不是女故夫。”劉將孫《養(yǎng)吾齋集》卷四中有《禽笑八首》《禽言六首》兩組竹枝詞。前一組模仿禽鳥的口氣,嘲笑所見人物,從嘲笑中體現人物的辛酸:“鷓鴣悲啼瘴云黑,一馬南來一馬北。深林叢薄自相呼,水遠山迢正無極。南人斷腸北人笑,故家兄弟嗟何及。近來海外也堪行,只有山中行不得。”后一組則模仿各種人物的口氣,訴說其痛苦:“泥滑滑,春雨多,行不得也哥哥!長岡峻阪君奈何,驛涂橫陳八九尺,馬蹄中踏裂深沒膝,滑達滑達君勿驅,安得飛來助君力。”這兩組竹枝詞有“代言”的味道,也有寓言的意味。
說罷元朝說明朝。在明朝,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形成雨后春筍般的新格局。參與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隊伍的各類各派,應有盡有,僅湖北就有薛瑄、王微、胡儼、陳贄、吳節(jié)、江源、朱誠泳、何景明、范欽、李先芳、高岱、沈明臣、張養(yǎng)重、陳翼飛、周憲王、楊慎、張元凱、江汝壁、周損、顧景惺、袁宏道、李濂、曹國樸、徐世溥、方逢時、吳裕中、邊貢、韋憲文、王偉等作家活躍在竹枝詞界中。正是由于有這些人的參與,使得明代竹枝詞湖北的成就,僅次于大清一代,而雄踞于唐、宋、元諸朝之上。
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1447—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北茶陵人。李東陽一生只有3次走出京城,但就是這幾次少有的外出,使他走出翰林院、臺閣的圈子,廣泛接觸各地的民俗風情,寫下《長沙竹枝詞》《茶陵竹枝詞》各10首。這些竹枝詞十分注重比興和情思,直接啟發(fā)明前七子,從而促進著明代竹枝詞的復蘇和發(fā)展。
李東陽的這些竹枝詞,包括《茶陵竹枝詞》,具有高度的民俗學價值,從中可以看到明代長沙、茶陵一帶的風俗習慣。光緒十一的《湖南通志·風俗志》全文引用《長沙竹枝歌十首》。
李東陽的作品同時反映出明代竹枝詞描寫空間的拓展和地域特色的增強。在明代出現某些地方的“八景”或“十景”描述。明萬歷《漢陽府志》載漢陽府別駕林夢鼎寫的《漢陽十景》:
鸚鵡沙洲
孤洲橫峙楚江西,蕩漾碧波春色迷。
鸚鵡千年飛不去,到今遺恨草萋萋。
漢口洄流
晴嵐山市擁湍流,奔入長江去不收。
鐵笛一聲楓樹冷,殘紅返照滿前洲。
楊柳石堤
橫舟古渡問慈航,一帶長堤映綠楊。
祠下桂椒廟貌古,行人猶自說甘棠。
大別山色
攢峰突兀赴江干,朝爽齋頭拄頰看。
古剎幽鐘天未曉,松聲猶帶雨余寒。
太白湖汛
湖光一鑒倚城闉,杳靄人家老暮煙。
千古風流成往事,池灰斷碣變桑田。
晴川杰構
層樓雕宇峙江干,汀芷沙蘭秋色寒。
窗雨乍收風浪急,磯頭潮落水漫漫。
朝宗闉樓
云夢流波氣撼城,渡頭客子扁舟輕。
青萍滿眼暮煙色,隔岸漁舟半滅明。
興國禪寺
寶塔橫煙旃影斜,梵鐘云外絢朝霞
門前一片袈裟地,十丈青蓮又放花。
漢陽春樹
煙樹郁蒼斷碧洲,長江水色暗城樓。
洞庭夜雨晚來急,一葉青楓萬井秋。
煙波碧灣
野色綠陰覆萬家,雙流夾郭晚煙斜。
香風飛動水花片,棲鳳山前照落霞。
在明代,很多竹枝詞作者即是方志的撰稿人。如《漢江歌十首》的作者、湖北沔陽(今仙桃市沔城)人童承緒,曾編纂《沔陽志》,與康海涵編纂《武功志》、與王九思編纂《鄠縣志》,并稱海內。
曾在武漢擔任湖廣按察使、明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在船工歌謠基礎上撰成的《巴人竹枝歌》,歌詠男女戀情,情詞婉曲,十分真摯、動聽,非文人學士所能及。
明末清初王夫之曾在武昌考舉人不第,亦作《竹枝詞十首》。先讀其序:“楊廉夫唱竹枝于湖上,和者麇集,以初體求之,非竹枝也。長慶始制,同出而歧分,如竹枝之相亞,應篙楫之度登,頓挫瀏漓,用近藏遠,庶幾風人之旨,故聊為之。”
大家知道,王夫之的竹枝詞是一種將“詩序合一”的“詩序體”。到明代這種“詩序體”有了創(chuàng)新,便是有意識地在每首竹枝詞下加箋注,如徐世溥《楚謠》則是既有“并序”,又有“箋注”,這種融“并序”與“箋注”于一體的《竹枝詞》,將竹枝詞形式發(fā)展到完美的境地。使之成為“一種在《詩經》、《楚辭》甚至樂府時代都不曾有過的新型詩體”,“融散文與韻語為一體,使兩種形式美在同一作品互為輝映”,從而開創(chuàng)出竹枝詞創(chuàng)作的新格局。這種在竹枝詞下加“箋注”的新格局,在清代慢慢推廣開來,進而成為竹枝詞的一個重要特征。清代的竹枝詞作家寫竹枝詞時必于其下加箋注,其風始于明末。加箋注的情形,一是在原文的基礎上更加詳細記述民俗;二是講清楚地理位置;三是講明歷史。
明嘉靖年間后,漢口逐漸成為與武昌、漢陽鼎立的“三鎮(zhèn)”;其商貿一步步走向繁榮,與江西景德鎮(zhèn)、河南朱仙鎮(zhèn)、廣東佛山鎮(zhèn)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鎮(zhèn)”。這與長江、漢水發(fā)達的水上交通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明清時代涌現出大量的“江上雜詠”“江漢棹歌”類的竹枝詞,推進著竹枝詞的繁榮。
清代作家易佩紳有《長江棹歌——由揚州至武昌府作》共24首,現將最后兩首抄錄如下:
船頭處處喚鄉(xiāng)親,一片鄉(xiāng)音盡楚人。
東望武昌西夏口,帆檣如猬滿江濱。
黃鶴仙蹤委劫塵,文忠祠宇煥然新。
仙人于世原無補,合把江山供偉人。
來到夾江而立的武昌、漢陽,“船頭處處喚鄉(xiāng)音,一片鄉(xiāng)音盡楚人”,給人多么親切的感覺啊!接下來作者寫道,“帆檣如猬滿江濱”,這是一個多么壯觀的場面啊!從如猬的帆檣可知水上運輸的繁盛,進而可見武漢這個湖廣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商貿之繁盛。商貿的繁榮自然帶來文化的繁榮,從此開創(chuàng)出一個武漢,特別是漢口竹枝詞的繁盛時代,詳情請見本書第五章。
這正是:
搖櫓揚帆唱竹枝,輕舟如燕漢江馳。
煙云山水如圖畫,潑墨揮毫寫史詩。
上一篇:《艱難困苦繁霜鬢唱響竹枝迎共和》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中華遺產花千樹且聽江城唱竹枝》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