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隱士
隱士,隱居山野不愿做官的人。他們拋棄榮華富貴,或為了維護和平,保護一方百姓;或為了保全名聲,保全整個家族;他們與世無爭,引領當地民風;因而他們的行為也具有慈孝意義。如:
馮叔和,五代末由婺州遷居慈溪金川鄉,是慈城“馮半城”的先祖,官至吳越國尚書。為了全國統一,為了使吳越國老百姓免受戰火涂炭,他竭力勸吳越王錢俶歸降宋朝。之后,吳越國舊臣紛紛去做宋朝的官,叔和卻獨自辭官回鄉,做了隱士。歷史上有多次“不戰而降”均遭人唾罵,唯有吳越國的這次投降得到了歷史的充分肯定。詩人蘇東坡就認為“其有德于斯民甚厚”。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馮叔和勸降的一份功勞。
《容齋三筆》記載了兩位慈溪隱士。一位是顧主簿,書中沒有記載他的名字和生活經歷,只說他在宋高宗南渡之后隱居慈溪,過著“廉介有常,安于貧賤”的生活,也不在乎有沒有人舉薦他。他平日里一言一行都很守規矩。有時早上起來等賣菜的路過家門口,也不問菜什么價格,他都如數給錢,從不還價。時間一長,人們都知道了他是一個誠信君子,也沒有誰故意欺騙他。鄉里凡有人吵架干壞事,人們就會拿顧主簿作榜樣,說:“你就不能像顧主簿那樣嗎?”
另一位是蔣季莊,生活在北宋宣和年間。他鄙視新學(王氏之學),不愿參加科舉考試,自己閉門讀書,不輕易和人接觸。當時高抑崇住在明州城中,通常一年去蔣季莊家中拜訪四五次。季莊每次一聽說抑崇來了,立即出門歡迎,顧不得穿好鞋子。兩人面對面談學問,能從白天一直談到深夜。每次抑崇告辭時,季莊必送出數里之外。有人問抑崇說:“蔣季莊不多與別人交際,而單獨看重你;你也誠懇對他,這是什么緣故?”抑崇說:“我終年讀書,有不少疑問或不懂之處,每次累積了數十條去向他討教,沒有哪次是他回答不了的?!笔Y季莊的長處,其他人未必知道。世上所謂知己大概就是這樣吧?
趙偕,字子永,隱居慈城大寶山,人稱寶峰先生。有人曾勸他去做元朝的官,他說:“我是宋朝皇族后裔,宋朝是被元朝滅掉的,我怎么能做元朝的官呢?再說了,現在大環境不好,我即使出來做官也無法實現王道理想,所以還是不做官為好。”但是他又說:“孔子教書育人,其實也是在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孔子并沒有忘記天下大事?!币虼怂苍诖髮毶街v學傳道,為國家培養人才。他還為當時的慈溪知縣陳麟出謀劃策,使陳麟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
陳麟,字文昭,溫州人,曾任慈溪縣尹,被稱為“自來慈溪第一循吏”。元朝末年,方國珍割據浙東沿海。為避免慈溪遭受戰火涂炭,陳麟孤身一個人去見國珍,希望他能善待當地百姓。因為不愿意背叛元朝,他被方國珍軟禁于海島,從此治田葺園,種牧自給,過著隱居生活。他還重建岱山書院,教書育人,深得民心,以至于有些海盜路過,都相互提醒說:“勿登此山,恐驚陳公?!?/p>
魏觀翁,字國賓。曾經做過方國珍的參謀,因而早就看出國珍不可能奪取天下,就勸說國珍歸順朝廷,免得自己死了不說,還要連累當地百姓。國珍猶豫不定,內心還是想當皇帝。觀翁看勸不動他,就借口身體不好回鄉隱居,從此絕口不談國事。
明朝剛建立時,方國珍仍占據著郡城寧波。明太祖派大將湯和前來征討,國珍逃到海上。湯和占領慈城,召集當地父老了解民情,這時有個叫桂惟賢的鄉賢就說:“太陽升起來了,不需要火炬照亮,火炬當然就熄滅了。明朝是太陽,方國珍是小火炬。民心一定是向著明朝的。只是慈溪老百姓吃了很多苦,希望將軍紓解民困?!甭犓@么一說,湯和不再以占領者自居,對當地百姓改用懷柔安撫政策了。
董又嘉,字翼亨,董孝子后裔,明亡后放棄仕途做了隱士。雖然家里很富裕,他卻不喜歡裘馬輕狂,唯寄情詩酒,放浪山水間。他與人交往有潔癖,凡所厭惡的人走后,必定端水洗地,洗那人坐過的椅子,要洗上好幾遍才罷休。他晚年寫了一首《謁純德征君廟示子姓》:“錫類之孝孝始大,格天之德德稱純。溪光長有旨甘在,廟貌常留色養新。漫說醴泉無夙本,最憐漁父竟迷津。貽孫燕子綿綿遠,無忝前人望后人?!痹娭懈桧灹硕⒆拥拿赖?,希望后世子孫不要辜負祖先。
秦祖襄,字汝翼。祖上好幾代都是明朝大官,他本人也于崇禎末年考中進士,很快做到了徽州知府??墒乔灞蜻^江來,眼看明朝就要滅亡,祖襄既沒有拼死抵抗,也沒有變節投降,而是掛冠而去,做了隱士。此后,他妻子那邊的親戚紛紛做了清朝大官,也想舉薦他,被他拒絕了,從此要么躲在家里著書,要么云游四方。
沈崇埨,字宇昆,抗清志士沈宸荃的族弟。明朝滅亡時,當時的士紳主要有三種選擇:或為明朝殉節,或出仕新朝,或棄官隱居。沈崇埨是明朝的進士,他選擇了第三種,因為父親曾經告誡他,不要玷污了家族清白的名聲。他的同榜進士王爾祿原來也是明朝的官,后來做到了清朝的刑部侍郎。王爾祿來邀請他去做清朝的官,也被他拒絕了。
明朝末年任慈溪知縣的王玉藻,曾與慈溪人馮京第、沈宸荃一起組織義軍抵抗清軍。后來沈、馮二人殉國,玉藻閉門隱居,晚年寧可窮死餓死,也不剃發易服。《清史稿》載:“玉藻歸隱北湖,誓不易衣去發,作絕詞以逝。遺命不冠而斂?!?/p>
像秦祖襄、沈崇埨、王玉藻這些改朝換代后不仕新朝的隱士也叫“遺民”。遺民為舊朝守節,留下美名,卻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子孫也要繼續當遺民,這叫“遺民不世襲”。為了家族和自身利益,為了治國平天下,他們的子孫出來做新朝的官,一般認為并沒有違反孝道。
上一篇:慈城《慈溪清官故事》
下一篇:慈城《手足情深故事十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