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注解傷寒論》導讀
《注解傷寒論》是中醫經典的注釋性著作。金成無己注,約成書于宋紹興十四年 (1144)。《宋史·藝文志》最早著錄。現存主要版本有元刻本、明熊氏種德堂校刊本、明萬歷二十七年 (1599)趙開美校刻本、《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清光緒六年(1880)掃葉山房刊本等。人民衛生出版社多次出版排印本。
成無己(約1066—1156),聊攝(今山東聊城)人,金代醫學家。生于宋嘉祐、治平年間,其后聊攝入于金地,遂為金人。成氏家世儒醫,《醫林列傳》記述他“性識明敏,記問賅博”。對醫術頗為精通,被贊為“治病百無一失”。金皇統二年(1142)與名醫嚴器之邂逅,相與論醫,出其所著《傷寒明理論》,從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等方面,歸納分析《傷寒論》的50個證候,多發前人之所未發。其后又著成《注解傷寒論》這一部重要的傷寒著作。
本書10卷,22篇。卷1注釋 “辨脈”、“平脈”兩篇;卷2注釋“傷寒例”。“辨痙濕暍病脈證并治”,“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卷3注釋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卷4注釋“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卷5注釋“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和“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卷6注釋“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和“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卷7注釋“辨霍亂病脈證并治”、“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和“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卷8注釋“辨發汗后病脈證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卷9注釋“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辨可下病脈證并治”;卷10注釋“辨發汗吐下后病脈證并治”。
本書在學術上的主要特點,是作者在注釋中,主要參閱了《內經》、《難經》的學術觀點,對《傷寒論》進行了全面的闡發。《傷寒論》一書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但原書詳于述癥、設方、用藥,對病因、病理和方藥理論的論述則顯簡略,并且由于文辭古奧,給醫家學習帶來了困難。成氏以《內經》、《難經》的理論為指導,探本求源,去闡述《傷寒論》的學術思想。書中不僅運用上述醫學經典中陰陽、臟腑、經絡、氣血等理論去解釋《傷寒論》的條文,而且根據《內經》的藥性理論和治則學說去闡明《傷寒論》的方藥。這種注解方法,一方面使《傷寒論》這部方書之祖,第一次獲得理論性的闡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使 《內經》、《難經》兩部經典,從《傷寒論》所反映的醫療實踐活動中得以解明。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注釋《傷寒論》的著作。該書的問世,對《傷寒論》的廣泛傳播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成為《傷寒論》的主要傳本。書中的理論發明,也頗受醫家推崇。嚴器之在本書序文中稱: “分析異同,彰明隱奧,調陳脈理,區別陰陽,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見,……又皆引《內經》,旁牽眾說,方法之辨,莫不允當。”明代醫家王肯堂也認為:“解釋仲景書者,惟成無己最為詳明。”書中雖然也存在著隨文順釋、注解不當和自相矛盾之處,但仍不失為注釋《傷寒論》 的范本,對研究 《傷寒論》有重要參考價值。
上一篇:《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的主要內容,《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導讀
下一篇:《洛陽伽藍記》的主要內容,《洛陽伽藍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