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的主要內容,《洛陽伽藍記》導讀
《洛陽伽藍記》是記述佛寺建筑園林風物的著作。北魏楊衒之撰。5卷。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最早著錄。此書版本有10多種,較早的如明代如隱堂刻本、吳琯 《古今逸史》本等,清代有 《漢魏叢書》本、真意堂叢書活字本、吳若準 《集證》本等,現常見的有《大正藏》本、《四部備要》重印 《集證》本、張宗祥《合?!繁?1930年商務印書館石印本)。今人周祖謨有《校釋》本(1963年),范祥雍有《校注》本(1958、1978年)。據劉知幾《史通》卷5所敘,本書原分正文和子注,但在流傳過程中,正文和子注逐漸被混淆,以致后世傳本一概連寫,混子注入正文。清代顧廣圻仿全祖望整理 《水經注》例分出子注,沒有做成; 吳若準與唐晏根據此說,先后試行分析,都有缺點。
楊衒之(楊或作羊,或作陽),家世、爵里、生卒都不甚可考?!稄V弘明集》卷6說他是北平(今河北完縣東南) 人。書首所署作者官銜姓名是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書中自述 “永安(528—530)中銜之時為奉朝請”,“武定五年 (547),余因行役,重覽洛陽”。或說他做過 “期城郡太守”,或說他做了 “秘書監”。北魏滅亡后,當他重游洛陽時,眼見昔日 “招提櫛比,寶塔駢羅”的洛陽寺院變成一片廢墟,滿目凄涼,不禁觸景生情,對世事變遷及國家興衰存亡發出了內心的感慨,故而撰《洛陽伽藍記》以期后人驚覺?!稄V弘明集》卷6說他 “見寺宇壯麗、損費金碧,王公相競,侵漁百姓,乃撰 《洛陽伽藍記》,言不恤眾庶也”。即認為他撰書用意在批評北魏王公貴族不關心民間疾苦,用掠奪所得興建佛寺。又說他曾上書批判佛教 “虛誕”,“有為徒費”,主張對佛教加以整肅。這表明本書作者的立場是反佛的 。
《洛陽伽藍記》,5卷。分別記述北魏洛陽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較大的佛寺或有代表意義的佛寺的興建緣起,興盛情況以及有關傳說、典故。全面正面介紹的佛寺有40所,順便提到的有45所。它們是(據范祥雍校注本):卷1,城內9所,即永寧寺、建中寺、長秋寺、瑤光寺、景樂寺、昭儀尼寺、胡統寺、修梵寺、景林寺,附見4所;卷2,城東12所,即明懸尼寺、龍華寺、瓔絡寺、宗圣寺、崇真寺、魏昌尼寺、石橋南景興尼寺、莊嚴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景寧寺,附見14所; 卷3,城南7所,即景明寺、大統寺、報德寺、龍華寺、菩提寺、高陽王寺、崇虛寺,附見10所:卷4,城西10所,即沖覺寺、宣忠寺、王典御寺、白馬寺、寶光寺、法云寺、追光寺、融覺寺、大覺寺、永明寺,附見3所;卷5,城北2所,即禪虛寺、凝圓寺,附見14所。
該書以洛陽寺院為綱目,廣泛涉及當時社會政治、風俗習慣、人物風貌、地理沿革以及社會傳聞等,不僅對研究南北朝佛教史,而且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民間風俗以及洛陽城市建置、街坊里巷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書中一些生動的歷史記述還可補史書記載的不足。北魏是佛教迅速繁榮發展的時期,《魏書 ·釋老志》載任城王元澄奏文,說北魏末年洛陽城內 “寺奪民居,三分且一”,“今之佛寺,無處不有”,本書提供的具體數字為1367所,造成“金剎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的狀況。如胡太后 (?-528)所立永寧寺,中有9層木塔,高90丈,上有10丈高剎,塔上有金寶瓶、承露金盤、金鐸,可謂 “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書中有關佛教修習的記錄,反映了北魏講經以及重視坐禪誦經的情況??偟恼f,前期特別注重修禪誦經,對脫離修行的造寺和講經持批評態度 (見卷2崇真寺),而末年則盛行講經。隨著佛教的普及,它的節日開始成為民眾的節日。本書詳細記述了4月8日佛誕節景明寺(卷3)、長秋寺 (卷1)、宗圣寺 (卷2)舉行紀念法會和佛像游行儀式的熱烈場面。此外,書中還保存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寶貴史料。如卷5所載神龜元年(518)至正光三年(522)敦煌人宋云與崇立寺比丘惠生奉胡太后之命西行求法的經過,是繼東晉法顯 《佛國記》之后有關中外交通史的又一重要成果。這一部分內容是作者綜合惠生 《行紀》、宋云 《家紀》并參照 《道榮傳》寫成,對他們所經地區的山川地理、物產、政治、民俗、宗教、寺廟古跡以及自身的求法活動,作了生動的介紹。這方面記載已引起國際上許多學者的注意。書中敘述北魏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斗爭,以及北魏末年爾朱榮叛亂等事件等(見卷1永寧寺條、卷2平等寺條、卷4宣忠寺條),委曲詳盡,可以彌補正史記載的不足,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外,作者因有較高文學素養,對事物描寫引人入勝,時而穿插掌故傳聞,文筆濃麗透逸,從而使本書不僅是一部寺廟志,而且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對《洛陽伽藍記》的研究,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周祖謨的校釋本。該本費時10年,參閱書籍達120余種,三易其稿。1958年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范祥雍的校注本,該本校注精審,廣征博引,并編有多種附錄,便于披覽。1978年上海古籍書店加以修訂重版。
參考文獻
- 范祥雍: 《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上一篇:《注解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注解傷寒論》導讀
下一篇:《洛陽牡丹記》的主要內容,《洛陽牡丹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