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故人》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廬隱(1898~1934)著。中篇小說,1923年連載于《小說日報》第10期和第14期上。《海濱故人》是廬隱的代表作,是作者由心理問題小說轉向自敘傳性質的主觀抒情小說的一個重要界碑,小說通過幾個女性的人生波折,透露出作者初涉世事時對封建禮教、家規,世俗所造成的女性不平和對不幸遭遇的深長隱憂。其文筆清麗,思想清新,在當時獨樹一幟,廬隱由此成為文壇上眾所矚目的女作家。茅盾說:“‘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悶的呼問在她(廬隱)的作品中就成了主調”。《海濱故人》中的人物“幾乎全是一些追求人生意義的熱情的然而空想在那苦悶徘徊,或是一些負荷著幾千年傳統思想束縛的青年在狂叫著‘自我發展’然而他們的脆弱的心靈卻又動輒多所顧忌。”(《小說一集導言》)由此,許多人認為廬隱提供的人物畫廓里的人物“耽于幻想,怯于行動”。這種評價未免荷刻。其實,廬隱反映的是“五四”時代覺悟了的女性的人生觀,這些人物是廬隱的獨創。她“給‘五四’時代的文壇,帶來清新,綺麗的氣氛。”(肖鳳《廬隱傳·前言》)劉大杰認為“《海濱故人》是廬隱前半生的自傳”。雖不能完全認可,但作品中濃郁的主觀情緒,卻讓人有強烈的真實感,這種主觀情緒貫注于廬隱的整個作品中,以日記體小說《歸雁》表現得最充分。茅盾曾高度評價廬隱:“‘五四’時期的女作家能夠注目在革命性的社會題材的,不能不推廬隱是第一人”。(《廬隱論》)
上一篇:《洪北江全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清代各省禁書匯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