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華
報告文學。作者孫謙。發表于《火花》1964年3月號。這篇報告文學及時而又真實地反映了大寨1963年的一場激動人心的抗災斗爭,歌頌了大寨這個英雄集體。作品較為集中而系統地報道了從8月初暴雨之后到冬天這一段時間的抗災斗爭過程,從初見災情后陳永貴給社員“撐腰壯膽”,以“敢和老天比高低”的英雄氣概迎戰災害,到組織全體干群突擊扶苗,出色地取得抗災斗爭的第一個勝利;從災后兩個月贏得修地、種麥、積肥、新建石窯、瓦房的全面勝利,到秋收后在勝利的基礎上繼續躍進。作品還充分表現了大寨黨支部在抗災斗爭中的堡壘作用,并把大寨的抗災斗爭與全國的形勢聯系起來,從而使思想內容的開拓更加深廣。作品成功地描繪了陳永貴的形象,對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厚感情以及在此基礎上生發出來的戰勝災害的堅定信念,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的寶貴品質以及從群眾中來、從實踐中來并善于把黨的決定化為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的領導才能,構成了陳永貴性格的內涵。這篇報告文學的結構完整而嚴謹,作品將陳永貴領導抗災斗爭的線索貫穿始終,以此把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串聯起來,展開情節和故事,展現干群的英雄群像。同時,作品還按照抗災斗爭本身的規律,按照時間的順序,有條不紊地把這場緊張而復雜的斗爭報告給讀者,使讀者既看到抗災斗爭進展的連續性,又看到抗災斗爭進展的階段性,再加上事件的發展富有波瀾,事件的過渡、轉換十分自然,就使作品成為一個既富于變化又完整嚴謹的藝術整體。素描式的人物描寫是作品的又一特點。作者把人物和情節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隨著中心線索的推進,逐次清晰地把一個個人物形象顯現在讀者面前。作品一般都給每個人物素描式地勾勒一下外貌特征,賦予他們不同的遭遇和經歷,注意寫出每個人物的個性特征,因而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較鮮明。
上一篇:韓道方《大學春秋(上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畢光明《大山·森林·我們》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