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瑩
報告文學。作者饒洪橋。原載《解放軍文藝》1989年第 4期。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前夕,先期到會的代表看到了一份“內(nèi)參”:濰北炮兵靶場告急!濰北靶場不僅是濟南軍區(qū)、而且是華東地區(qū)最大的炮兵靶場,當年花了一千多萬元建成,三十多年來擔負著我軍極為沉重的訓練演習和國防科研試驗任務(wù),每年大使用要有幾十次。但從1976年起,昌邑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群眾不斷侵占靶場土地建蝦池養(yǎng)蝦已達一萬九千畝,今年1月起又掀起了大規(guī)模搶占高潮,幾個鄉(xiāng)的村民在比著哄搶,情況緊急嚴重,若不立刻制止,濰北靶場作為靶場,將不復(fù)存在。近幾年,中國大陸榮耀地成為對日本出口對蝦的大戶,全國近二萬公里的沿海灘涂都在積極養(yǎng)蝦。靶場,見鬼去吧,我們要的不是什么戰(zhàn)爭之神的大炮,而是對蝦!昔日被不屑一顧的海灘成了寸金之地,在這片流傳著當年動人的抗日故事的土地上,故事的主人公正在做含有荒誕意味的事情——將靶場變蝦場。假如日本人當初就知道光靠吃對蝦就能吃掉八格牙路的中國重要軍事基地的話,不知他們會有何種感慨和動作。靶場危在旦夕,部隊訓練無法正常進行,群眾被勸退之時,部隊家屬和子弟馬上就被退出了單位和小學校門,難怪上至軍長,下至小軍官和地方老校長都異口同聲地喊出——狗日的對蝦!和平時期不需要大炮,就如同“大白天夠亮的,不需要太陽”,世上有靠山吃山的,于是又有了靠軍隊吃軍隊的。借用、搶占、敲竹杠、偷盜,軍營門口設(shè)置地方派出所來保衛(wèi),正成為一條有效的經(jīng)驗四處推廣。一支保衛(wèi)共和國安全的軍隊到了保衛(wèi)不了自身的地步,這恐怕在世界上堪屬罕見。部隊及時摸出“魚水情”的法寶,掀起“雙擁”熱潮,果然在一場罕見的大潮把部隊帳篷人馬掀進大海時,熟悉海性早已安全躲避的村民聞訊趕來搶救落海子弟兵,奮不顧身,可歌可泣。但這歸天地良心,想趁熱打鐵勸退民工?休想。靶場內(nèi)仍是爭分奪秒萬馬戰(zhàn)猶酣。最后雙方都亮出底牌:按法律辦事!可幾十年來地方對軍隊的支援是數(shù)以億萬元計的,賠得起么?軍費的嚴重不足使軍隊學會了忍耐,一批極窮的部隊被上級批準養(yǎng)蝦,在制止哄搶時又成為還治其人之身的一條反詰,世界上還未有“蝦軍”一說,部隊也理不直氣不壯起來。千辛萬苦的一點訓練費補貼,使一個“蝦團”的訓練有聲有色名列全師之首,但威風未過,團長就被地方經(jīng)濟法庭的被告席請了上去,糾葛難斷。白天不需要太陽,而夜晚需要月亮,對蝦吸引著鋌而走險的人,于是又出現(xiàn)了群眾的“護蝦軍”。部隊竭盡全力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實彈演習,以示教于眾,然而村民私下的議論卻是:真能糟踏錢,還說軍費不夠?軍隊和山東省政府各級一再努力,哄搶被強行制止了。劫后的靶場使人感慨萬千,大炮與對蝦的命題能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嗎?因為這使人面對的,是令人怪誕的、只有孩童才能編出的故事。
上一篇:謝錫文《大淖紀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葛菲《大王魂》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