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唐王勃作。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贈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唐詩選注》:“這是作者在京城長安送朋友前往蜀地任縣尉時寫的一首抒情詩。它擺脫了一般贈別詩的陳套,沒有一般應酬的話,也不作無病呻吟,不僅表現出作者對好友的深厚情誼,而且也反映了唐初社會生產處于恢復和發展時期,在統治階級中社會地位比較低下、有所作為的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今人張國榮《唐詩三百首譯解》:“梁代的文學家江淹在《別賦》中總結各種離別的情狀之后’曾下斷語:‘有別必怨,有怨必盈。’這首詩則變哀怨為開朗,把離別情緒寫得情調昂揚,氣魄雄壯,字里行間表現出詩人奮發有力的寬闊胸懷,和對朋友真摯的愛。”今人柳林說:不少人認為詩人一反前人悲離傷別的情調,表露出他的浩闊的胸懷,單就這首詩來看,這樣理解似無可非議,但若與王勃的生平和他的其它作品聯系起來看,則這種理解似可商榷。理由如下:(一)王勃寫作此詩,系在他被唐高宗斥出沛王府之前,這正是其一生中“宦游’最得意的時期;(二)杜少府之任蜀州,并非貶官,而是“宦游’得意,二人志遠才高,來日方長,自不可悲,無須落淚;(三)自王勃被高宗斥出沛王府之后,便處于壯志難伸的“窮途’末路,故所寫送別、留別諸作,表露得更多的則是悲傷與哭泣的“兒女’之態。所以,由于時間、地點、心境不同的緣故,我們不應根據《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就斷定王勃是個胸襟浩闊的人(《唐詩探勝》)。中國社科院文研所《中國文學史》:“‘海內’二句是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名言變化而出,意思說只要是知己,即使在萬里之遙也如同隔壁似的。”今人霍松林說:“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唐詩鑒賞辭典》)。今人劉征說:“曹子建滿懷幽憤,他的上述一番話是極無聊賴、強作排遣之詞,所以情思纏綿,語調沉郁。王勃雖然也經挫折,但畢竟年少,他的一番話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矯健、語調明快’(《唐詩鑒賞集》)。這是一首著名的贈別詩,它一掃以前贈別詩的悲酸之態,而是以爽朗樂觀的基調抒發了對遠行摯友的安慰與勸勉,表現出一種開闊的胸襟與豪爽的氣概。“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一聯,在豪邁凝煉的詩句中流露出親如骨肉的友情,形象地概括了不因天各一方、遙隔兩地而淡薄的深厚情誼,千古共賞。此詩一洗綺麗之習,質樸雄渾,橫溢奔放;平仄協調,對仗工整,表明了五言律詩基本定型和趨向成熟。
上一篇:《送李愿歸盤谷序》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