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以跌宕之筆寫綿邈之情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姜夔 《琵琶仙》)全篇以跌宕之筆寫綿邈之情,往復回環(huán),情文兼至。(陳匪石 《宋詞舉》 卷上)
【詞例】
琵 琶 仙
姜 夔
《吳都賦》云“盧藏煙浦,家具畫船”,唯吳興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過也。己酉歲,子與蕭時父載酒南郭,感遇成歌。
雙槳來時,有人似、舊曲桃根桃葉。歌扇輕約飛花,蛾眉正奇絕。春漸遠、汀洲自綠,更添了、 九聲啼鴂。 十里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 又還是, 宮燭分煙,奈愁里、匆匆換時節(jié)。都把一襟芳思,與空階榆莢。千萬縷、藏鴉細柳,為玉尊、起舞回雪。想見西出陽關,故人初別。
【解析】感懷舊游而敘其纏綿悱惻之情,可以說是唐宋詞巨擘名家的勝場。然而以跌宕之筆寫綿邈之情,則尤人所難能。因為這不僅需要有善于騰挪頓挫、筆致變化萬千的工力,更要有剛腸與柔情得兼的相反相成的誠摯思力與深情。
此詞寫詞人重過吳興的感懷舊游之情。“雙漿來時”二句寫畫船遠來,中載之人遠遠看去,仿佛舊游之人的剎那似幻似真之感。發(fā)端“即以所遇說起,破空而來,筆勢陡健,與他詞徐徐引入者不同”(陳匪石語)。足見舊游之地與故人使詞人魂奪情系之深。次寫畫船漸近,方知船中之人雖非故人,但她輕舉歌扇笑接空中點點飛花的奇絕姿容,與故人舊游何其相似! 一個“有人似”之“似”字與“正奇絕”之“正”字,點出此處以今人映帶故人的筆致和用意,及其隱含其中的對故人舊游的刻骨銘心之情。“春漸遠”二句一轉,筆致由峭拔轉為紆徐迷離。春天已漸去漸遠,一如美好的往事一去不返。人非物是,唯有舊游之汀湖年年自綠,所不同者,只是增添了杜鵑哀嘆遲暮的悲鳴聲。亦景亦情,卻非獨一時一地,括盡詞人自別后春去春來逝水年華中的萬端悵觸,卻又融情于景,故迷離紆徐。“十里揚州”之句再轉,關合發(fā)端,“舊曲桃根桃葉”之前情往事,化用唐人詩句,以“十里”句喻說舊游的美好綺麗,以“三生杜牧”喻說故人故游散盡,恍如隔世的滄桑變幻之慨。然后以“前事休說”一筆掃空,筆致斗硬。與前之迷離紆徐相似,構成又一層頓挫。從情景事件發(fā)生的自然時間和因果順序上看,“春漸遠”二句應在前,因為它既是詞人離別吳興之后久蓄于心的悵觸,又是詞人重游故地置身其間的實有情境。然而,詞人在此將其騰挪后置,既避免了落入與他詞相同的“徐徐引入”之老套,又以破空而入的 “雙槳”句突出了詞人銘心刻骨的境界,具有比直敘平鋪更搖曳深婉的韻致。
過片從“前事休說”翻出,又是一轉,與“春漸遠”二句的傷春懷人之悲呼應: 回環(huán)往復中且更進一層,又是與舊游前情一樣的寒食禁煙時節(jié),風景雖然依稀如舊,年華卻正暗換,充滿無可奈何之悲。“都把”二句再轉,與上片 “前事休說”相呼應: 前事怕說,不能說,乃因其一去難返。然而每每春來之際,又芳思難禁,這種明知往事已空舊情難已, 明知滿襟芳思無可告訴, 只能同盡委空階的滿樹榆花一樣, 自生自滅, 徒勞無益,卻仍無法自己的哀感頑艷,尤其見出詞人欲說還休,欲休還說的郁摯綿邈之情。“千萬縷”至結句,又一次呼應“春漸遠”情景,由眼前春暮已可藏鴉的新柳之景,幻化出當日離別的情景: 當年別筵,細柳飛舞,飛絮漫天,仿佛替人依依惜別,見出當年是何其難舍難分。最后縱筆直點昔日 “西出陽關,故人初別”的難忘情景。直筆收束,卻留下無窮余韻。與發(fā)端以今托昔似幻似真的故人前游情景呼應關合,構成全詞順起逆收,突入頓結,跌宕頓挫且又回環(huán)往復之勢,達到 “以跌宕之筆寫綿邈之情,往復回環(huán),情文兼至”之境。
上一篇:抒情類·不言情而情勝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思路矯變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