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虛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法國讓——保爾·薩特著。本書最初發表于1943年,問世后引起很大反響,被譯成多種文字并多次再版。中文本根據法國Gallimard書店1981年法文版譯出,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同期也出版此書),編入“現代西方學術文章”。全書除導言,有4卷,共62萬余字。
薩特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政治活動家,存在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書是他諸多著述中重要的哲學論著。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主要來源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的存在本體論。“存在”的概念是本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從本體論出發,薩特提出一個著名命題:“存在先于本質”,從這一命題為基論,作者在本書各章中分別論述了存在、現象、虛無、時空間,人自身與他人等哲學概念的含義、本質。他認為本質與現象是同一個東西,在它背后別無他物,只有原始的存在,亦即主客體未分之前的“純粹意識”。純粹意識的活動總是指向外物和自我,把它們作為自己所包容的對象而賦予其本質。所以存在是先于其本質的。現實中的存在表現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的對立與聯系,前者相當于惰性的物質世界,后者指能動的人的主體意識。沒有自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就不可能得到說明。所以說,人的本質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自我意識支配下的自身行動造成的,是自己設計、選擇的結果。因此人享有絕對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受任何制約,而且排斥他人與社會。人對自己的存在,行為負有完全的責任,上帝和任何外在因素都不能代替人做出選擇。人生的意義就體現在個人不斷的自由選擇和行動中。本書中作者提出在當代資本社會中為解決人的精神困境,強調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責任感和行動的意義。但是,它視人的精神存在為第一性,把情緒,體驗、自由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夸大為決定性的,表現出主觀唯心主義傾向。書中以自我為基本視角,把個人自由推向極端,其實質是極高個人主義和抽象人性論。薩特的思想和著作曾經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對我思想界一度也有一定影響。作者的主要哲學著作還有《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46)、《辯證理性批判》(1960)等。
上一篇:《字通》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孝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