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歸盤谷序》簡介|介紹|概況
唐文篇名。韓愈作。宋蘇軾云:“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一篇而已。”(《跋退之送李愿序》)周密說:“昔人有言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所述官爵侍御賓客之盛,皆不過數(shù)語,至于聲色之奉則累數(shù)十言,或以譏之。余謂豈特退之為然,如宋玉《招魂》,其言高堂邃宇,翠翹珠被,畋獵飲食之類,亦不過數(shù)語”,至于女色,“皆長言摹寫,極女色燕昵之盛。是知聲色之移人,古今皆然。戲書為退之解嘲”。(《浩然齋雅談》)元方回認為、“李愿乃李晟之子,愿于隱士,不足以當此序也”(《桐江集》)。清閻若璩認為本文中的李愿與李晟之子不是一個人,其生平不詳(見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七閻氏箋注)。陳景云《韓集點勘》說李晟之子是唐朝宮禁的宿衛(wèi)將,根本無歸隱之事。近人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認為蘇軾“夸張地認為是唐代的第一篇文章。”陳幼石認為本文“是韓愈早期創(chuàng)作風格的高峰”,“成為作者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藝術的成熟性的標志”。“輕巧浮薄,零落散亂,在質(zhì)量上、廣度上都不能與韓愈散文風格發(fā)展到頂峰時的那種博大精深相比擬”,“卻也是那同一個創(chuàng)造性天才,同一種思想的真知灼見的產(chǎn)物”。蘇軾在把本文和陶潛的《歸去來辭》相提并論時,“所想到的顯然不是這兩篇文章的思想的成熟或精神世界的深度,因為在這兩方面《送李愿歸盤谷序》都不能和《歸去來辭》相比。蘇軾所指大約是讀者從兩篇文章中體會到的對于精神解脫的強烈歡悅”。蘇軾對本文的評價,見于《東坡題跋》。“此文被普遍認為是偽書,不見于任何標準的蘇軾文集”(《韓柳歐蘇古文論》)。童第德說:“李愿也不是忘情富貴的人,認為是‘有命而不可幸致’,不得已而隱居的。‘吾非惡此而逃之’三句是諷刺李愿的話。”(《韓愈文選》)孫昌武認為“文章的正面理想確實不夠高,但作者以辛辣的筆調(diào)揭露的統(tǒng)治階層某些人的面目,是相當深刻的,也是包含著強烈的批判色彩的。”(《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吳小如說:“本篇的主題也不是一眼就得出的,歌頌隱者避居山林之樂,自是題中應有之義,但這只是最表面的意思,而譏刺豪門權貴的炙手可熱和嘲諷‘伺侯’,‘奔走’之徒的厚顏無恥,則是比較深入一層的揭露了,至于通過李愿之口,強調(diào)窮通有命,宣揚明哲保身,應屬文章的局限性。”(《讀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載《文史知識》1985年第1期)本文善于把辛辣的諷刺寓于具體描寫之中;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突出主題,含蓄曲折,耐人尋味;大量使用駢句,駢散結合,自由活潑;韻調(diào)和諧,富于感情色彩。
上一篇:《趙威后問齊使》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