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典》簡介|介紹|概況
《尚書》篇名。古人認為作于堯時,然據目前考古學所掌握的材料,堯時還不可能有文字記載;另,篇首“曰若稽古”四字,亦表明其中史實是后人依據傳聞整理而成,決非當時記錄。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引《書序》說:“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作《舜典》。”據偽《孔傳序》載,漢時濟南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堯典》。”(《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正義》引)今人范文瀾《中國通史》首章說: “《堯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傳聞,組成有系統的記錄,其中‘禪讓’帝位的故事,在傳子制度實行已久的周朝,不容有人無端發此奇想,其為遠古遺留下來的史實,大致可信。”今人顧頡剛認為《堯典》是秦漢時的作品。(張西堂《尚書引論》引)郭沫若說:“《堯典》(包括古文的《舜典》)、《皋陶謨》、《禹貢》、《洪范》這幾篇很堂皇的文字,其實都是戰國時代的東西——我認為當作于子思之徒。”(《十批判書》)今人王世舜《尚書譯注》說:“《堯典》的寫作最早不早于殷末周初,最晚不晚于秦漢。我們可以把這個時期當作《堯典》的流傳時期。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后人的不斷潤色或附益,因而也就有了從殷末周初到秦漢這一時期的不同階段的時代色彩。”此說為今多數研究者所從。此篇記敘了堯禪讓帝位的經過,贊頌了堯明察是非、推賢讓能、“協和萬邦”、“光被四表”的品德和舜推行德教、區劃疆土、制定刑法,以及處罰共工、歡兜、鯀,大敗三苗的功績,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歷史情況。篇中“詩言志,歌詠言”二句,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對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深刻的良好的影響。
上一篇:《小弁》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屈原賈生列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