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類·栩栩欲活,饒具深致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王和甫 “薰風微動”,寫夏日清況,栩栩欲活,饒具深致,耐人玩味。(黃蘇《蓼園詞選》)
【詞例】
瀟湘憶故人慢
王安禮
薰風微動,方櫻桃弄色,萱草成窠。翠幃敞輕羅。試冰簟初展,幾尺湘波。疏簾廣廈,寄瀟灑、一枕南柯。引多少、夢中歸緒,洞庭雨棹煙簑。驚回處,閑晝永,但時時,燕雛鶯友相過。正綠影婆娑。況庭有幽花,池有新荷。青梅煮酒,幸隨分、贏得高歌。功名事、到頭終在,歲華忍負清和。
【解析】王安禮,字和甫,宋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之弟。蘇軾因事被誣下獄,他人無敢救者,安禮從容對神宗陳言,蘇軾得以從輕處理。王安禮官知開封府,斷訟神速,囚系皆空,據傳連遼國使者見之都為之贊嘆夸異。他一生創作雖然極少,然就《瀟湘憶故人慢》 詞而言,卻寫得情趣盎然、引人入勝,足見其藝術創作造詣的精湛高超。
上片側重寫夏睡。在人們的心目中,夏天總是烈日炎炎似火燒,蚊蟲叮咬多困擾,想要休息入睡也往往是一種艱難之事。可在詞人的筆下,夏天的風,夏天的果,夏天的草,一切都是美好的,并且令人陶醉的。“薰風微動”三句,詞人有意識地選用夏日三景,“薰風”即東南風,為清明和熙之風,暗寓社會安定,家庭和睦和個人安居樂業之意;“櫻桃”為初夏成熟果實,此也暗示初夏時節;“萱草”,古人以為可使人忘憂之草。嵇康《養生論》 說:“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詞言萱草,不無言己夏日忘憂之意。“翠幃敞輕羅”至“一枕南柯”,詞人言己在薰風微動、櫻桃弄色和萱草成棵的愜意夏景中打開幃帳,展開涼席,放下窗簾,安然瀟灑、自在入睡,準備做美夢一番。然而,詞人的夢并不是唐代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 中淳于棼的當官發財夢,而是想激流勇退,隱居江湖,做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漁歌弄晚的漁翁。所以,詞人便有“引多少、夢中歸緒,洞庭雨棹煙蓑”之句。唐代自號“煙波釣徒”的張志和有 《漁歌子》 詞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王安禮詞句之意實脫胎于此。
下片側重寫夏思。但是,詞人并不直接涉及正題,而是由遠漸近,娓娓道來,在讀者的不知不覺中托出自己的心事想法。“驚回處”三句,是說夏日晝長夜短,閑時苦多,自己從睡夢中醒來,是由于時時有“燕雛鶯友相過”而“驚回”。“正綠影婆娑,況庭有幽花,池有新荷”,是對上片初夏之景的補寫和延續,進一步突出夏日清況。“青梅煮酒”二句,極寫自己心情舒暢,舉杯與家人同飲“高歌”。此時詞中作者亦或是酒喝多了,亦或是樂極生悲,亦或是借酒吐露心事,故而突然不無內疚地想到:“功名事、到頭終在,歲華忍負清和”。為國建功立業是一個有志者的抱負理想,在這清明祥和的盛世之時,自己怎忍虛度年華,到頭來落得空悲切。詞作上片收結,以夢幻來表達自己的隱退之意;下片收結,則以抒情來表達自己的進取之心。詞人的思想感情經過幾多曲折,最后的重心終于落實在珍惜時光,為國建功立業的深刻主題之上。這是全篇最為閃光,最有思想價值的地方。
全詞用語新奇活潑、栩栩如生。如說薰風為“微動”,說櫻桃方“弄色”,說萱草正“成窠(通棵)”。再如說到鋪席,則曰 “冰簟初展,幾尺湘波”,既富形象,又有動感和涼意; 說到睡覺,則曰 “寄瀟灑,一枕南柯”,顯得典雅含蓄,發人深省。至于退隱思想從夏睡之夢中流露,進取思想從酒后高歌中表達,一為上片結語,一為下片結語 (亦是全篇結語),雖是三言二語的點化,卻是全詞的重心所在。作者雖以較大篇幅寫夏日的清閑,寫夏日的享受,但最終是要落實到 “功名事,到頭終在歲華忍負清和”這一中心詞旨之上,這是詞作者精心構思、精心安排的結果,也是王氏詞“饒具深致、耐人玩味”之處。
上一篇:寫景類·畫工圖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寫景類·通首寫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