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張儀列傳第十·使張儀東說齊湣王曰[1]:》鑒賞
“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2]。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之說,不顧百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曰‘齊西有強趙,南有韓與梁。齊,負海之國也[3],地廣民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齊何’。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4],亡隨其后,雖有戰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是何也?齊大而魯小也。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與魯也。秦趙戰于河漳之上[5],再戰而趙再勝秦[6];戰于番吾之下[7],再戰又勝秦。四戰之后,趙之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8],雖有戰勝之名而國已破矣。是何也? 秦強而趙弱。
“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梁效河外[9];趙入朝澠池[10],割河間以事秦[11]。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12],指博關[13],臨菑、即墨非王之有也[14]。國 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計之也。”
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15]。”乃許張儀。
【段意】 寫張儀以連橫之利說齊湣王。張儀向齊湣王指出:齊國雖然人口繁多,人們生活富足,但同秦相比,仍是弱小之國。當楚、韓、魏、趙紛紛同秦連橫之際,齊不連橫,即有亡國之危。齊王遂許同秦連橫。
注釋
[1]使張儀句:據本傳后文所云:“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則張儀說齊湣王、趙武靈王、燕昭王當均在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2]大臣父兄殷眾富樂:大臣和家族老臣繁盛眾多,生活富足安樂。父兄,同姓老臣。[3]負海:指緊靠大海。[4]以:已經。[5]河漳:即漳水。[6]再戰:兩次戰役。[7]番(po)吾:趙邑,故址在今河北磁縣境。[8]四戰三句:據《史記·六國年表》等,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將白起于長平破趙軍,趙折師四十五萬,繼而邯鄲被圍,趙幾亡國。按:據《史記》之《六國年表》及《魏世家》,張儀當卒于魏襄王十年(前309年),長平之戰時張儀已卒五十一年。[9]梁效河外:魏王獻出河外之地。河外,指魏國西部曲沃、平周等地。按:據《史記》之《六國年表》和《魏世家》,秦國于魏襄王十三年(前306年),攻取曲沃、平周,而非魏國主動獻出,此時張儀已卒三年。 [10]趙入朝澠池:據《史記·六國年表》,趙、秦“澠池之會”在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時張儀已卒三十年。澠池,趙地,故址在今河南澠池縣西。[11]河間:指漳水與黃河之間,今河北任丘、獻縣一帶之趙地。按: 趙、秦澠池之會并無割河間地事。[12]清河: 水名,戰國時在齊、宋之間,今已湮沒。[13]博關: 齊地,又名博陵,故址在今山東博平縣西北。[14]臨菑、即墨: 均為齊地。臨菑,亦作臨淄、臨甾,故址在今山東淄博市。即墨,故址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15]社稷之長利:對國家有長遠利益的戰略。
上一篇:《史記·張儀列傳第十·張儀去楚,因遂之韓,說韓王曰[1]:》鑒賞
下一篇:《史記·張儀列傳第十·張儀去,西說趙王曰[1]:“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計于大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