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論述隋唐各項制度淵源的史學著作。陳寅恪撰。陳寅恪(1890~1969),現代史學家。江西修水人。其祖父為維新派人士清湖南巡撫陳寶箴,其父是清末著名三公子之一陳三立。陳寅恪曾在各高等學校擔任教職,具有英、德、梵文、巴利文、西夏文等十幾種文字的閱讀能力,對魏晉南北朝史、蒙古史、音韻學、佛學、中印文化交流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抗戰時期,流離轉徙于香港、桂林、重慶等地。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于40年代初撰成《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并由內遷之商務印書館于1944年在重慶印行。書前有一“敘論”,記其之所以編撰此書,系因感慨于“隋唐兩朝為吾國中古極盛之世”,“而迄鮮通論其淵源流變之專書”,且為“初學讀史者參考而作”。此書綜合舊籍,參酌隋唐史志、通典、唐會要諸書,以及當時新出有關隋唐制度遺文,分別事類,編排而成。全書分為敘論、禮儀(附“都城建筑”)、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附論等8章,其體例仿效佛教釋經論:“首章備致詳悉,后章則多所闕略”,禮儀一章,是為后面各章份量3倍,本書系統地論述了自漢魏到隋唐各種制度的淵源和演變。過去史家一般認為,隋唐制度上承西魏北周。而此書以豐富的史料論證,隋唐制度實有三個來源:一是北魏北齊,二是梁陳,三是西魏北周,而以北魏北齊為主。書中通過大量翔實史料說明北魏北周如何通過不同途徑匯集了漢魏以來傳統華夏文化的各個因素,而成為隋唐制度的主要來源。不過,此書并未論述隋唐制度的全部,對極其重要的均田制就很少涉及,而作者濃筆重墨分析的“禮儀”其實際價值又不十分重要,因此,使其在史學界及對社會政治方面的影響減弱。解放后,此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和中華書局先后再版發行,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陳寅恪文集》,又以中華書局提供原紙型重印刊行(文集之四)。
上一篇:《陸機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集古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