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魚在?在藻。
有頒其首。(魯頒作賁。)
王在?在鎬。
豈樂飲酒。(魯豈作愷。)
(藻、鎬,宵部。首、酒,幽部。)
魚在?在藻。
有莘其尾。
王在?在鎬。
飲酒樂豈。
(藻、鎬,宵部。尾、豈,微部。)
魚在?在藻。
依于其蒲。
王在?在鎬。
有那其居。
(藻、鎬,宵部。蒲、居,魚部。)
〔譯文〕
魚在哪里?在水藻。只看見它的大頭而不見它的尾巴。周王在哪里?在鎬京。他正在逍遙快樂飲美酒呀。
魚在哪里?在水藻。只看見它長長的尾巴而不見它的頭。周王在哪里?在鎬京。他正在暢飲美酒逍遙快樂呀。
魚在哪里?在水藻。只看見它貼著蒲草自在游。周王在哪里?在鎬京。那里有周王安逸舒適的住所。
〔評介〕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關(guān)于詩之主旨,歷來有“美”“刺”之爭。“刺詩”說以《毛詩序》為代表。其云:《魚藻》,刺幽王也。言萬物失其性,王居鎬京,將不能以自樂,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認(rèn)為:“《魚藻》,蓋刺周王高居鎬京飲酒作樂之詩。”“美詩”說以朱熹《詩集傳》為代表。其云:“此天子燕諸侯,而諸侯美天子之詩也。”高亨《詩經(jīng)今注》說:“這大概是周王燕飲諸侯,諸侯贊美周王的詩。”細(xì)味全詩,看不出“將不能以自樂”之處,而恰恰是充滿著“自樂”之情。至于“思古之武王”,詩中也看不出什么明顯的說法。就本詩而言,這當(dāng)是一首贊美周王宴飲之樂的頌詩。
全詩的內(nèi)容很單純,即反復(fù)歌頌周王在鎬京飲酒作樂以及住所的安逸。此詩語言極為簡括,主旨集中,但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卻頗見功力,別具情趣。首先是采用《國風(fēng)》民歌中常見的比興手法,創(chuàng)造一種自然活潑的藝術(shù)境界。三章詩每章開頭兩句分別說:“魚在在藻,有頒其首”。(“有頒”:頒頒,頭大貌)。“魚在在藻,有莘其尾”(“有莘”:莘莘,尾長貌。)“魚在在藻,依于其蒲”(“蒲”:蒲草)。在水藻中,我們仿佛看見了魚的大頭與魚的長尾,以及魚兒依歇于蒲草旁的情景。再深一步聯(lián)想,那魚兒游動不定而自由自在的行為不正是周王隨心所欲而飲酒快樂的恰切比喻嗎?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曾指出:“魚在在藻,王在在鎬。兩句照映甚明,魚興王,藻興鎬。”這正是抓住了此詩賦而興,興而比的表現(xiàn)技巧。
其次,句式靈活,重中有變。每章反復(fù)出現(xiàn)的“魚在在藻”,“王在在鎬”兩句,各自均是一個自問自答的設(shè)問短句,即:“魚在?在藻。”“王在?在鎬。”這樣就從根本改變了原來陳述句一覽無余的缺陷,使詩意變得更加婉曲層折,從而體現(xiàn)了詩人寓豪邁于快樂之中的情懷。同時,如此設(shè)局,又好像是一位大臣正在向人們“口講指畫”,(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近于“細(xì)民聲口”(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充滿生活氣息。
總之,此詩比興自然,句式活潑,重章復(fù)沓,語言質(zhì)樸,頗似民歌風(fēng)格,這在《雅》詩中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魚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魚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