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四個四重奏》
英國詩人艾略特的代表作。它是四篇從1935年到1942年寫成的詩,后來成書出版,為沉思性宗教哲理詩,詩人試圖尋找一種永恒的普遍真理。每篇都是關于心靈經驗的一個方面,每篇有一個象征性的中心地點,每篇象征性地采用中世紀物理學中的四元素之一,每篇又與音樂四重奏的樂章相對應。把四個相對獨立的篇章聯結起來的主題是人類意識與時間及永恒的關系:過去、現在、未來;晝夜、交替,生死更迭; 時間作為破壞者和保存者,時間作為開端和終結; 時間通過運動與空間相連。每篇(每個四重奏)分為五個樂章,第一樂章描寫場景,使讀者融于場景喚起的情緒中。第二樂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結構嚴謹的抒情詩,它的意義寓于各種意象之中,第二部分是在輕松談話式的節奏中的沉思。第三樂章是思辯。第四樂章又是使用象征語言的抒情詩,但更有說明性,最后第五樂章也是沉思冥想,更加濃縮,帶有總結性。詩人通過語言的音樂性,意象和對應法,使讀者得以從各種角度去體會全詩中心含義。第一篇《燃毀的諾頓》(元素氣)以英國格勞斯特夏一座莊園的玫瑰園為中心,展示實際中的現實和記憶中的過去的不同和關系,以及對“本該發生的”思索。第二篇《東庫克》(元素土)基于詩人祖先居住的桑莫賽一個小村子,闡明人是自然進程中的一部分。第三篇《干賽爾維其斯》(元素水)得名于美國麻塞諸塞州海岸小島,詩人用代表人的時間的河流和代表大地時間的海洋對位法,指出時間既是破壞者又是保存者。第四篇《小吉丁》(元素火)標題出自查理一世統治時一個宗教團體,詩中只代表毀滅,純凈,光明以及上帝的慈愛,詩的結尾火焰與玫瑰合而為一,全詩達到高潮。這首詩后,艾略特的詩歌創作告一段落。
上一篇:西方文學·《惡之花》
下一篇:西方文學·《流血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