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
楊柳枝·煬帝行宮汴水濱
煬帝行宮汴水濱,數株殘柳不勝春。
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墻不見人。
《楊柳枝》,一名《柳枝》。隋煬帝時開汴河,兩岸廣植楊柳,因有此曲。說見后蜀何光遠《鑒戒錄》、宋王灼《碧雞漫志》。中唐時,白居易據舊調另翻新聲。此調例多詠柳及與柳有關的故事,調名往往就是詞題。本篇詠煬帝汴河殘柳,是貼緊隋曲本事在作文章。
隋煬帝楊廣(569—618)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之君。仁壽四年(604)殺其父文帝楊堅,篡奪帝位。在位期間,開運河,營建洛陽宮室園苑,征高麗(今朝鮮),弄得民不聊生,終于導致了隋末農民大起義。大業十四年(618),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縊殺,隋就此二世而亡,僅存在了短短的三十七年,而煬帝統治時期則只有十四年。
汴水,煬帝開運河,其中自今河南滎陽至開封的那一段,系就古汴水疏浚而成。
“花如雪”,謂柳絮飄飛如雪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話·言語》載東晉謝安大雪天與子侄輩講論文義,問:“白雪紛紛何所似?”其侄謝朗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云:“未若柳絮因風起。”故后世文學作品中,每多以“柳絮”、“雪花”互喻。
乍一讀來,此詞字字都在目前,似乎沒有什么難懂的地方。你萬萬想不到,對它的詮釋,竟有過一場小小的公案!這公案主要是圍繞著末句“不見人”三字展開的。
宋人謝枋得解此詞云:“煬帝荒淫不君,國亡身喪。行宮外殘柳數株,枝條柔弱,如不勝春風之搖蕩。柳花如雪,飛入宮墻,似若羞見時人者。隋之臣子仕唐,曾不曰國亡主滅,分任其咎,揚揚然無羞惡心,觀柳花亦了愧矣!”(宋趙蕃、韓淲選,謝枋得注《精選唐詩絕句》)他是將“不見人”理解為楊花飛入宮墻不肯見人的。
宋胡次焱則曰:“‘不見人’三字,恐只是《易》所謂‘窺其戶,聞其無人’之意。”(明周敬、周珽、陳繼儒《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引)明徐充又進一步指出:“此只是形容亡國荒涼之態,與李益《隋宮燕》詩同意。”(同上引)他們二位對“不見人”的理解是:楊花飛入宮墻,宮中不見一人。
按李益(748—827)與劉禹錫(772—842),為同時代人而年長一輩,其《隋宮燕》詩云:“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欲落旋成塵。自從一閉風光后,幾度飛來不見人。”顯然是說隋宮荒廢已久,舊時燕子幾度飛來,皆不見人跡。以此印證劉禹錫詞,可見胡、徐二氏的理解比較準確。謝枋得其人為宋、元之際著名的忠義愛國之士,仕宋官至江東提刑、知信州(今江西上饒一帶),宋亡后,元朝大臣屢次薦他出仕,皆拒不赴,嘗自謂“所欠一死耳,豈復有它志哉”。后被強迫赴北,至元大都(今北京),絕食而死。其論此詞,謂隋臣仕唐,有愧于柳花云云,雖屬誤解,卻是有感而發,亦可算得仁者見仁罷。
本篇言簡意賅,節短韻長,末句既明了,則其好處自見。清黃生評曰:“只‘不見人’三字,寫盡故宮離黍之態,何用多言?”(《唐詩摘抄》)。
上一篇:(宋)朱淑真《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原文賞析
下一篇:(唐)韓琮《楊柳枝·梁苑隋堤事已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