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志》的主要內容,《長安志》導讀
《長安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寧九年(1079)宋敏求撰。它著重記述作為唐代舊都的長安,并上溯漢以來的長安以及周圍整個雍州和所屬各縣的情況。現有版本有:明成化四年郃陽書堂刻本;明嘉靖十一年李經刻本; 《四庫全書》本;清乾隆五十二年 《經訓堂叢書》畢沅校刻本;清光緒十七年思賢講舍據《經訓堂叢書》重印本; 1932年長安縣志局鉛印本。
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北宋文學家、史地學家。趙州平棘人(今河北趙縣)。舉進士,官至史館修撰、龍圖閣直學士。曾參加撰修唐史,編有《唐大詔全集》; 所寫 《春明退朝錄》多記掌故時事,常為后人所引證;所撰《河南志》(20卷),載東京洛陽之事,已佚,僅剩司馬光序。
鑒于唐代韋述(?-757)《兩京新記》對長安詳于古跡,余多未備,宋敏求決定另創體例,全面敘述長安的坊市、街道、宮室、官邸,以及府縣的政治、官員、河渠、關塞、風俗、物產的志書。他遍搜與長安有關的史部實錄、傳記、家譜、古志、古圖、碑刻、筆記等,匯次成 《長安志》。序后卷1分總敘、分野、土產、土貢、風俗、四至、管縣(附戶口)、雜制8篇; 卷2分雍州、京都、京兆府、府縣京;卷3至6敘宮室;卷7至8記唐京城; 卷11至20述各縣。《四庫全書總目》曰:“其坊市曲折及唐盛時士大夫第宅所在,皆 一一能舉其處,粲然如指諸掌。”清代周中孚在《鄭堂讀書記補逸》中說:“凡府縣之政,官尹之職,河渠、關塞、風俗、物產、宮室、街道之屬,無不綱舉目張,典而有體,贍而不蕪”。宋代司馬光以之與《兩京新記》對比,認為其詳不啻10倍。因而,此志素有“精博宏贍,舊都遺事,藉以獲傳,實非他地志所能及”之美譽(《四庫全書總目》上冊,619頁,中華書局,1965年版1982年7月第2次印刷)。它是 一部真實反映古都長安經濟、政治、文化面貌的最早的名志。
本志“附圖3卷”。“圖每卷置河濱漁者,實出元李好文撰”(《經訓堂叢書》本王鳴盛序)。清人合刊為 一書。合刊前,原名《長安圖記》; 合刊后,改名為《長安志圖》。上卷為城市宮場圖,有漢三輔圖、奉元州縣圖、太華圖、漢故長安宮圖、唐宮城圖、唐皇城圖、唐京城場市圖、唐城市制度圖、奉元城圖、唐驪山宮圖。中卷為古跡陵墓圖,有城南名勝古跡圖、咸陽古跡圖、唐昭陵圖、唐肅宗建陵圖、唐高宗乾陵圖、唐陵圖說、圖志雜說。末卷記農田水利,尤為詳實,包括涇渠圖說序、涇渠總圖、富平石川溉田圖、涇渠圖說、渠堰因革、洪堰制度、用水則例、設立屯田、建言利病、總論。
宋元人纂志大多寫中國的南方,纂修北方者宋代唯有此志,元代則唯有 《齊乘》。它是中國古代有關長安的重要歷史地理著作。《長安志》 雖不如范成大的《吳郡志》詳備,敘事亦間有錯誤,附圖中也有沿襲舊圖之錯訛處。但瑕不掩瑜,它仍是地方志中的名著,城市歷史地理著作中的珍品。其以州郡分卷的體例,與宋代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以事類分輯者不同,但對后世修志仍有影響。明嘉靖年間的《湖廣圖經志書》即承襲其體。
上一篇:《針灸資生經》的主要內容,《針灸資生經》導讀
下一篇:《長安志圖·涇渠圖說》的主要內容,《長安志圖·涇渠圖說》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