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陶公少有大志
南朝宋志人小說。劉義慶撰。原載《世說新語·賢媛篇》。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選錄。陶公,即陶侃(259—334),字士行,廬江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父親早逝,從小靠母新湛氏紡織維持生活,并供給陶侃讀書。陶侃曾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本篇敘寫其母如何創造條件使他顯才出名之事: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當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磬,而逵馬仆甚多。侃母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氏頭發委地,長且美,賣得數斛米;并斫諸屋柱,悉砍半為薪;剉諸草薦為馬料。到天黑時,遂設精食,招待客人,客人都很滿意。范逵既嘆陶侃之才辯,又深愧其厚意。次日范別去,侃追送一百多里地。范說:“路已遠,君宜還。”范逵至洛陽,遂在羊晫、顧榮等俊士處稱贊侃之才德。于是,陶侃大獲美譽。作品表現了陶侃年少時積極進取的思想風貌,贊揚了陶母為培育兒子,使其交結名士,有出仕機會,而“截發供客”的賢良品德。王隱早在《晉書》中就盛贊陶母“截發”事,謂“非此母不生此子”(劉孝標《世說注》引)。此事已成為歷史美談。作品文筆簡約生動,巧于典型細節的描繪,“賣發買米”、“斫柱為薪”、“剉薦喂馬”等,把陶母賢善待客的形象勾畫得頗為傳神。小說又以“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磬”的環境描寫,進行“酷貧”的氣氛渲染,有力地襯托出陶母“設精食”待客的不易及犧牲精神。篇中后部分寫范逵、陶侃辭別,格調頗為委婉纏綿,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晉陽秋》亦載有此故事(劉孝標《世說注》引),但與此文句有異。《宋詩紀事》卷五引《詩律武庫》載有鄰人幫陶侃招待見訪友人事,此是陶母事衍變的新故事。又:《世說·賢媛篇》尚載有陶母責侃退官魚的軼聞,也展現了陶母的“賢明有法訓”的德性,可作為本篇的姊妹篇。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陶公》簡析
下一篇:《秦漢·劉向·陶荅子妻》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