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劉燕哥
太常引·餞齊參議歸山東
故人別我出陽關,無計鎖雕鞍。今古別離難,兀誰畫、蛾眉遠山?一尊別酒,一聲杜宇,寂寞又春殘。明月小樓間,第一夜、相思淚彈。
劉燕哥,是元代燕山(今北京)的妓女。參議,官名。齊參議的名字、里貫、仕履不詳。這首詞是餞別情人的贈行之作,感情深厚婉曲,真摯動人。
首句“故人別我出陽關”,化用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西出陽關無故人”句意。由于王維的詩寫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意義的離別情懷,因此成為十分流行的送別曲。此處借用其字面,化用其意蘊,雖然沒有敘寫彼此之間往日的情意,但“故人”二字已將這層意思含蘊在詞中。正因為雙方情真意切,離別之際,難分難舍,自不待言。然而,盡管她百般柔腸,萬分悲傷,故人此番仍然不得不遠行歸去。第二句順勢而下,“無計鎖雕鞍。”此句反用宋柳永《定風波》“悔當初、不把雕鞍鎖”的詞意。柳詞中的女主人公悔恨當初沒有強行留下情人。此詞則不同。作者盡了最大的努力,多方挽留故人,但他必欲歸去,無計可施,只好讓他走了。內心深處這種強烈復雜的矛盾,使作者推己及人,想到離別乃是人世間的常見現象,古往今來,多少人為此而受煎熬。“今古別離難”寥寥五字,表達了生活中具有永恒性的一個主題。“難”字是點晴之筆,它既寫出了自古以來人們離別之際的思想狀態、感情色彩,也襯托、深化了詞人心中此時黯然銷魂的別恨。所以,上片末二句又從總括千古的角度轉入表達一己之情懷。“兀誰畫、蛾眉遠山?”由于與故人離別,心情悲傷,作者當然也就無心打扮。詞用反問句式,又用了加強語氣的“兀”字,著意表現自己無心畫眉妝扮,完全是一副慵懶困倦的情態,傳達出“別離難”的痛苦心境。這對上文的“無計”,是形象的刻畫、生動的表現。
過片折回筆來呼應題目,寫餞別情景,渲染離情。“一尊別酒,一聲杜宇,寂寞又春殘。”前二句以“一尊”、“一聲”形成復沓,深化惜別之情。每飲一杯別酒,傷離情緒就加深一層,這已夠傷心了;恰又聽到杜鵑鳥“不如歸去”的啼叫聲,就使人更加悲傷難堪。詞人不忍與“故人”別離,杜鵑卻在勸他歸去,兩相對照,反跌出她心中的離愁別恨是十分深濃的。第三句再以時節正值暮春,百花凋殘,一片凄涼寂寞的景象,進一步從正面強化離愁別緒。一“又”字,是加倍寫法。煞拍三句,在意脈上照應詞的開頭,預想今后相思的苦恨。詞人擷取“第一夜”來寫,饒有意趣。過去,在這座小樓上,多少個明月團圓之夜,情人相聚,氣氛多么溫馨,情意多么纏綿。而今夜,盡管小樓上也許還是明月當空,纖云縹緲,美景依舊,然而,卻只有我一人與之相對,無復往日的歡情了。這是“第一夜”呵!故人一去,何時才能再見?或許是“他生未卜此生休”(唐李商隱《馬嵬》詩)吧。從此以后,每當明月之夜,觸景傷懷,都將使人產生“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謝莊《月賦》)相思情感。想到這里,她禁不住流下了痛苦的淚水。這樣,詞由餞別之際預想別后的“第一夜”;從突出這“第一夜”,見出女主人公思緒萬千,由近及遠,想到了以后漫長的別離況味。這虛擬設想之筆深化了送別時的愁苦心境,從而將“別離難”的主題強調到了十分充分的程度。
全詞言淺意深,言簡義賅,采取向深處開掘的辦法,將離別情懷寫得委婉深厚,含蓄曲折,耐人咀嚼,余味無窮,具有極其強烈的抒情效果。
上一篇:(元)張雨《太常引·漫翁新制畫舫湖中》原文賞析
下一篇:(元)許有孚《太常引·綠衣持節擁亭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