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崢嶸赤云西》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原組詩《羌村三首》之一。唐杜甫作。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杜詩‘夜闌更秉燭。’意謂夜已深矣,宜睡而復秉燭,以見久客喜歸之意。”明王嗣奭《杜臆》:“前有《述懷》、《得家書》二詩,公與家人,已知兩存矣。此云‘妻孥怪我在’,‘生還偶然遂’,何也?蓋此時盜賊方橫,乘輿未復,人人不能自保,直至兩相對面,而后知其尚存,此實情也。”清浦起龍《讀杜心解》:“仇云:‘旅人初至家而喜也。前四,景真;后八,情事真。’《杜臆》云:‘家書往來,已知兩存矣。直至兩相面而后信,此亂世實情也。’愚按:‘鄰人’‘感嘆’,生發好;‘秉燭’‘如夢’,復疑好。公凡寫喜,必帶淚寫,其情彌摯。”今人張碧波、鄒尊興《新編唐詩三百首譯釋》:“寫詩人與親人相見時的情景。詩人生動地刻畫了大亂之后家人團聚、驚喜交加,熱淚盈眶,滿院鄉親悲傷嘆息的情態,并以傳神之筆描繪了亂后思歸,驟然相見驚喜交加的感人場面和極細微的心理活動。”組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八月。是年五月,房琯罷相,正任左拾遺的杜甫上書為之辯護,觸怒肅宗,經人說情,方得免罪,肅宗令其回鄜州探家,詩作于回家之后。第一首通過描寫作者剛回到羌村,同妻子、鄉鄰見面時悲喜交集的情景,反映了廣大人民由于戰亂而離散不歸的痛苦遭遇。作者的“生還”是“偶然”的,正是通過這種偶然現象來反映更多的人不能生還的必然命運。緊扣“偶然”二字落筆,大亂之中長久分別,親人相互極為擔心,而突然歸家,感情由憂變喜,且怪且喜,又喜又悲,喜極而泣,所謂“家人乍見而駭,鄰人遙望而憐,道出情事逼真,……亂后忽歸,猝然怪驚,有疑鬼疑人之意,偶然遂,死方幸免;如夢寐,生恐未真”(清仇兆鰲《杜詩詳注》);秉燭再照,把妻子驚喜之情作了極含蓄又極逼真的表達,寫得景真、情真、意真,語真。明王慎中說:“三首俱佳,而第一首尤絕,一字一句,縷出肺腸,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轉周至,躍然目前,又若尋常人所欲道者。真國風之義,黃初之旨,而結題終始,乃杜本色耳。”(《杜詩詳注》卷五引)
上一篇:《繚綾》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羌村三首·群雞正亂叫》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