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宏恢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到柳州后的創作。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先是被貶到永州當司馬,十年后被召回,但回到長安沒多久,又被外放到當時還是瘴癘之地的柳州。聽謂“宦情”,所謂“羈思”,這本來應該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在這里實際上已沒有什么區別了,所以說是“共凄凄”。這第一句便是主觀感情的直接表達。“凄凄”兩字雖是把這種主觀感情一筆帶過,但我們“知人論世”,結合柳宗元的生平、遭遇來理解,便會有一字千鈞的沉重感受。這“凄凄”兩字,包含了多少年的屈辱生活和不公平的待遇,又包含了多少悲哀和憤慨!
在這樣的主觀感情之下,詩人連自己目前是處在春天呢還是秋天都有些迷惑了。春天,本來應是百花齊放,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的時候,可眼前柳州這山城的景色,卻“春半如秋”了。這是一個處在“宦情羈思共凄凄”的感情之中的人的眼中的春天。他身為逐客,處在異地,百感交集,因而身邊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引來萬分的感嘆,處在一種恍忽迷離的境界之中。
那么究竟是怎樣一種“春半如秋”的景象呢?三四兩句作了回答:雨后的山城,百花零落,美好的景象已被摧殘,南方所特有的榕樹,也已落葉滿庭,這可不是春天剛過一半就如秋天的景象嗎?然而“鶯亂啼”卻還在向詩人召示:這還是一個“春天”!難怪這時的詩人,要“意轉迷”了。
在這首詩里,詩人描寫的景色是無不緊扣著凄凄的宦情和凄凄的羈思的,物與我已完全融為一體。正因為詩人哀愁之深,所以他感受的物象也與人不一般。題目叫做“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可見榕樹上已不留片葉,因而詩人的感觸也就特深。這深深的感受使得詩人自己也朦朧起來,分不清春與秋了。其實,詩中所要表達的感情,還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上一篇:昌耀·某夜唐城
下一篇:朱湘·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