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落花生》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許地山
我們屋后有半畝隙地。母親說:“讓它荒蕪著怪可惜,既然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就辟來做花生園吧。”我們幾姊弟和幾個小丫頭都很喜歡——買種的買種,動土的動土,灌園的灌園;過不了幾個月,居然收獲了!
媽媽說:“今晚我們可以做一個收獲節,也請你們爹爹來嘗嘗我們的新花生,如何?”我們都答應了。母親把花生做成好幾樣的食品,還吩咐這節期要在園里的茅亭舉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來,實在很難得!爹爹說:“你們愛吃花生么?”
我們都爭著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姊姊說:“花生的氣味很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制油。”
我說:“無論何等人都可以用賤價買它來吃;都喜歡吃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爹爹說:“花生的用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的果實懸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生羨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來。你們偶然看見一棵花生瑟縮地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
我們都說:“是的。”母親也點點頭。爹爹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我說:“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了。”爹爹說:“這是我對于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夜闌才散,所有花生食品雖然沒有了,然而父親的話現在還印在我的心版上。
本篇雖然篇幅簡短,但卻蘊藏著深刻的哲理。
許地山早期的散文創作,除了表現出世的宗教思想之外,也反映了他入世的平民思想和不求聞達、切實益世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他的筆名也叫“落花生”,可見他對落花生的喜愛。在作者心目中,落花生體現著他一貫追求和實踐的人生態度。
散文表現哲理,常常借助意象。本篇圍繞“落花生”這一意象展開敘寫,文章寫孩子們在后園種下的花生收獲了,父親引導孩子們討論花生的好處。三個孩子從不同視角說出了自己所看到的花生作為食物的各種好處。父親肯定了孩子們的回答,但他提問的目的,不在于孩子們說出作為食物的各種好處,而是要孩子們認識到花生這種平凡的食物所體現出來的一種人生態度。他贊揚花生不以鮮紅嫩綠的顏色和果實炫耀別人,“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來”,并且要等到人們接觸它才能知道它有沒有果實。他由此歸結說花生“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啟發孩子們要像花生一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了”。
散文與其他文學體裁的作品一樣,文章的主題不宜直說,它必須把主題蘊藏于事件、物品的敘寫之中,才能收到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本篇借贊美花生,抒寫一種樸實無華、不求聞達,只求踏實處世、切實益世的人生態度。由于作者不是將自己的這種積極、踏實的處世態度直接說出來,而是有所依托、借物闡理,因而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
樸素平實是本篇風格上的顯著特色。在抒寫上,作者既沒有去抒寫花生園的景物,沒有去描寫合家過花生收獲節的場面,也沒有去刻畫父親與子女們的心理活動,只是平實地寫出父親與子女們圍繞花生好處的談話。在語言運用上,作者的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都是樸素的口語,洗凈鉛華,顯示了日常生活語言的樸實本色。
上一篇:《王安憶·輪渡上》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歐陽江河·履歷》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