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事跡》簡介|鑒賞
軼事小說。 《新唐志》列入雜史類,唐姚汝能撰。作品記事止于唐寶應元年 (762年), 為中唐時期的作品。現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曾貽芬校點本。舊有《知不足齋叢書》本、 《學海類編》本、翁曾源校清抄本、 《藕香零拾》本、《唐開元小說六種》本。
這部作品主要記載了安祿山的生平事跡,著重寫安史之亂的始末。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寫安祿山家世、出身及其被玄宗寵信的過程;中卷記安祿山叛亂;下卷敘安祿山僭號被殺,及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事。
安史之亂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件大事。它使唐朝從此走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并標志了我國封建社會由前期向后期的轉變。歷史上對這一重大事件的記載頗多,如新、舊唐書、玄宗實錄、肅宗實錄等等。但作為雜史而保存下來的,卻只有《安祿山事跡》一種。
《安祿山事跡》突出描寫了玄宗對安祿山的恩寵,作者雖維護玄宗的形象,但有時也多少流露出對玄宗執迷的不滿。如卷中的一段描寫: “祿山既至范陽,狀不自安,始決計稱兵向闕。自是,或言祿山反者,玄宗縛送祿山,以是道路相目,無敢言者。”玄宗的恩寵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楊國忠、韋見素、達奚珣等都曾向玄宗奏聞安祿山欲反,但玄宗一直不采取措施。
作品反映了統治者內部的矛盾。安祿山反叛之前,作者著重描寫了安祿山與楊國忠的矛盾。楊國忠為一己之私利而不顧社稷的利益,明知安祿山欲反,更以事激安祿山,希望他速反,以證明自己的正確。安祿山起事即以誅楊國忠為名。此外,作者還多次提到唐軍將領間的矛盾以及由此帶來的失利。比如哥舒翰的潼關之敗,一方面由于楊國忠與哥舒翰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哥舒翰軍隊內部將領間的矛盾。 “初,翰至潼關,風疾頗甚,軍中之務不復躬親,政事委行軍田良邱,其將王思禮、李承光又爭長不葉,全無斗志。及出師,未陣而潰,為麾下蕃將火拔歸仁執降于祿山?!?/p>
《安祿山事跡》描寫真切,有些片斷寫的有故事性,如貴妃與安祿山作三日洗兒,安祿山腹垂過膝等。作品繼承了史書“微言大義”的傳統筆法,文字簡潔、洗煉,在數次描寫玄宗對安祿山反叛不信、不察的情況后,作者寫道: “辛卯之夕,平安火不至,玄宗懼焉。”寥寥數字,道出了玄宗的始不信、后輕敵的心理狀態。
作品吸收了大量的軼聞、傳說,但也雜以靈怪、讖語,如安祿山始生時的怪兆: “是夜赤光傍照,群獸四鳴,望氣者見妖星芒熾落其穹廬?!?/p>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唐之傳奇文(下)》中曾指出:“上來所舉之外,尚有不知作者之《李衛公別傳》, 《李林甫外傳》,郭湜之《高力士外傳》,姚汝能之《安祿山事跡》等惟著述本意,或在顯揚幽隱,非為傳奇,特以行文枝蔓,或拾事瑣屑,故后人亦每以小說視之。”《安祿山事跡》作為以歷史題材為內容的小說,其成就并不很高。公正地說,作者并非有意為小說,而是在寫史,在為一個歷史人物作傳,所采取的也是史書的體例。
上一篇:《學究教育談》簡介|鑒賞
下一篇:《官場怪現狀》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