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彈·陶行知》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沉默,沉默,
沉默是你的性格。
你平生只說一句話,
從不顧粉身碎骨,
在驚天動地的爆炸中,
誕生了幸福的新國。
《炸彈》一詩,大約寫于1941年。這是一個嚴酷的年代。日本侵略者正在猖狂地進攻,燒殺擄掠,肆意踐踏著中國大地,到處流淌著人民的血淚。而中國人民和整個民族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亡國滅種的陰霾,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在此背景下,陶行知除了為抗日奔走呼號,也寫了許多包括《炸彈》在內的戰斗詩篇。
這是一首具有傳統手法的詠物詩。乍讀此詩,會覺得詩人確實是在詠頌炸彈。它在爆炸中粉身碎骨,卻殺傷大量敵人,救了中國。但再讀一遍,便可領悟到炸彈并非炸彈本身,而是一種象征。它可以象征一位革命者或者愛國志士,寧可在戰斗中犧牲自己的一切;也可以象征中國人民乃至中華民族,浴血奮戰,前仆后繼,直至消滅敵人,建立一個新中國。
這也是一首言志的詩。詩人借炸彈的形象,來比喻和抒發自己的情懷。詩人自己愿意像炸彈一樣,為人民為民族而獻身。同時,詩人也通過這首詩,樂觀地預言:經過艱苦的斗爭和巨大犧牲后,必然誕生一個人民的新中國。
詩人蕭三曾這樣評價陶行知的詩:“國事多難,民情艱苦,詩人善感,乃發為詩。”(《中國的大眾詩人——陶行知》)這也可以作為對《炸彈》一詩的評價。
陶行知主張“根據大眾語,來寫大眾詩”。所以他的詩,在當時能廣為流傳,工農婦孺皆可誦之。《炸彈》這首詩,便是使用口語寫成的,易讀、易懂、易記、易唱。這首詩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是凝煉,只用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非常博大深刻的內容。
上一篇:《燈塔守者·王亞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烈士的眼睛——在烈士紀念館,有個傳聞……·任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