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守者·王亞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白鷗在夜幕里睡熟了,
太平洋上沒有一絲帆影。
烏云奪去了星月的光輝,
天空矗立著孤獨的燈塔。
遠處送來驚人的風嘯,
四圍喧騰著憤怒的濤聲。
在這曙色欲來的前夜,
我把生命獻給了光明。
一九三五,一,五,棧橋
詩的題目叫做《燈塔守者》,詩人卻并未正面去描寫燈塔守者工作的寂寞和艱辛,而把重點放在環(huán)境氛圍的刻畫上,前三節(jié)可以說都在寫大海之夜。不過,詩人又不直接去寫茫茫黑夜,他只通過海洋之夜的幾個富于特征的細節(jié)來表現(xiàn)。白鷗睡熟了,這是富于特征的意象,因為白晝的洋面上,少不了群飛的海鷗。白鷗“睡熟了”,又暗示著有人在醒著,這就是“燈塔守者”。“太平洋上沒有一絲帆影”,這也是富于特征的。沒有帆影不等于沒有夜航的船,“燈塔守者”是絲毫不能懈怠的,雖然他經(jīng)常看到的是沒有帆影,卻必須為可能出現(xiàn)的船只時刻戒備著。烏云奪去星月的光輝,表明是一個漆黑的夜,或許將有風暴來臨,“燈塔守者”必須倍加警覺。遠處的風嘯,四圍憤怒的濤聲,又是一個富于特征的氛圍描寫,風嘯濤語,似乎正在告訴著什么消息。在這所有氛圍的描寫中,詩人突出了“天空中矗立著孤獨的燈塔”這一主體形象。它是燈塔,又是“燈塔守者”形象的外化。詩中那孤獨高聳的建筑,已成了一個偉大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曙色欲來的前夜,我把生命獻給了光明”,淡淡地流露出覺悟與自豪,從而顯示出一種迥異于前人的時代精神。
詩到最后一節(jié)用了“我”這個字眼,使全詩確立了第一人稱的抒情角度,自然顯得格外意味真醇。當然,讀者決不至于誤會詩人就是燈塔守者,然而他因觸物起情,在寫詩中溶入個人的生活體驗與信念則是完全可能的。因而詩句本身又啟發(fā)讀者超越本文,進入它的深層結構,作進一步的欣賞。
“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蘇軾)詩歌形象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它常有引類譬喻的性質。如這首詩在表象上雖然只是一個“燈塔守者”,其意蘊卻是歸結到“在曙色欲來的前夜,我把生命獻給光明”的理念上的。這就不難引發(fā)讀者浮想聯(lián)翩,聯(lián)系到與之同構的另一些人事。尤其不應忽略的是詩的寫作年代:1935年,這正是中國黑暗與光明交戰(zhàn)的年代,詩人當時在青島教書,對祖國的危難感受很深,他如此深情地謳歌為光明捐軀的“燈塔守者”,難道是偶然的嗎?
上一篇:《漳河水(原詩略)·阮章竟》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炸彈·陶行知》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