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作名·天問
楚辭篇名。屈原作。是一篇規模宏大、體制瑰奇的長詩。全詩三百五十馀句,一千五百多字,皆采用問句體寫成。詩從邃古之初,宇宙洪荒寫起,其中神話傳說雜陳,歷代興亡并舉,宏覽千古,博大精微。東漢王逸認為是屈原放逐在外,心懷“愁思”,“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詭,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因書其壁,呵而問之”,遂成此詩(見《楚辭章句》)。關于此詩的性質和主旨,歷來解釋不同,歸納起來,大致有三:抒發憤懣說、諷諫楚王說、究理問難說。近人、今人或以為是哲理詩、詠懷詩、詠史詩,說法不一。從結構看,全詩可分三個部分。前半部分。自“邃古之初,誰傳道之”至“羿焉彈日,烏焉解羽”,凡一百十二句,是關于大自然的神話、傳說史。就天地的開辟,日月的運行,大地的形狀,川流的走向,以及鯀禹治水的故事等等一一發問,為我們再現了一個璀璨無比的遠古神話世界,而其中通過詰問所流露出來的,則是詩人對宏觀宇宙的思考,是對古信仰的懷疑。后半部分,自“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至“易之以百兩,卒無祿”,凡二百四十五句,為人世間歷代興亡史。通過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發問,陳事見理,總結了歷史經驗,特別是對夏、商、周三代亡國之君(夏桀、商紂、周幽王)的歷史教訓做了較詳的陳述和探索,流露出對楚國前途的強烈憂患意識和以史為鑒的思想。最后的尾聲則是憂國傷己的感喟,以楚國的現實和自己的處境作結,對楚國當權者的倒行逆施,表現了無限失望和憤慨。全詩基本為四言句,或一句一問,或兩句、三句、四句一問;疑問詞亦多種多樣,如“何”、“胡”、“焉”、“孰”、“幾”、“誰”、“安”等交替靈活使用,奇矯活脫,充沛有力。《天問》一詩不僅是中國詩史上的罕見杰作,亦為世界詩歌藝術寶庫中的無上珍品。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復社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姚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