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鄭和下西洋
1405年至1433年明太監鄭和七次出航對亞非各國的訪問。西洋在明朝時指蘇門達臘島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海岸一帶地方。中國人民同亞非各國人民之間,有著傳統的友誼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到明代,這種關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明初社會經濟在各方面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宋元以來科學技術的發達,為明代發展對外關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云南昆陽州(云南晉寧)。明太祖統一云南后,鄭和被閹入宮,“靖難之役”中,從燕王起兵有功,受賜鄭姓,提拔為內宮監太監。1405年6月,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今南洋和印度洋一帶)。鄭和與副使王景弘等率62艘船只,2 700人從蘇州劉家河(江蘇太倉東瀏河鎮)出發,首先到達占城(越南南部),遍歷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暹羅(泰國),滿剌加(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蘇門答剌(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忽魯謨斯(波斯灣口)。于1407年9月返回南京,歷時兩年零三個月。鄭和船隊最大的船長達四十四丈,寬達十八丈,可容納一千余人,是當時航行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圖、羅盤針,具有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航海設備和技術。從1408年至1433年,鄭和又六次率領船隊遠航。前后7次,共歷二十余年,經歷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所率船隊到過的地方有:渤泥(加里曼丹北部)、滿剌加、爪哇、三佛齊、蘇門答剌、暹羅、占城、真臘(柬埔寨)、錫蘭山(斯里蘭卡里)、榜葛剌(孟加拉國)、古里(印度西海岸卡利庫特)、蘇祿(菲律賓蘇祿群島)、安南(越南)、彭享、小葛蘭(印度西海岸)、美洛居(馬魯古群島),遠至波斯灣的忽魯謨斯島、紅海岸的阿丹(亞丁)和伊斯蘭教圣地天方(麥加),以及非洲東海岸的不剌哇、竹步、麻林等地。鄭和的遠航,比西方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近一個世紀,艦隊規模和船只之大更遠遠超過了他們。尤其是鄭和第三次、第四次遠航中,對赤道非洲木骨都束(非洲東岸,索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索馬里的布臘瓦)、竹步(赤道以南,索馬里的朱巴河口一帶)、麻林(赤道以南,肯尼亞的馬林迪)等幾個國家的訪問,更是航海史上的創舉。15世紀初,外界對赤道非洲是不了解的。那時歐洲人知道和他們鄰近的地中海彼岸非洲北部各國的一些情況;阿拉伯人對非洲的認識,也局限在阿拉伯海和紅海、地中海沿岸地區。從來沒有一只商船到達過赤道非洲。
鄭和遠航的船隊,滿載瓷器、絲綢、錦綺、紗羅、麝香、鐵器和金屬貨幣等,所以又稱為“寶船”。鄭和每到一處,首先是宣讀詔書,講明船隊的來意和目的;然后便是送禮物,賜國王銀印、冠服,表示愿意和那些國家建立發展友好關系,然后就是進行貿易。明朝政府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賞賜的往往比貢物豐富得多。各國和中國交易的是他們的特產。如錫蘭國喜歡中國麝香、纻絲、色絹、青瓷盤碗、銅錢、樟腦,就用寶石、珍珠換取。爪哇人用銅錢買中國的青花瓷器、麝香、銷金、纻絲、燒珠等等。占城人用淡金換取中國青瓷盤碗、纻絲、綾絹、燒珠等。祖法兒人則用乳香、血竭、蘆薈、沒藥、安息香、蘇合油、木別子之類來換纻絲、瓷器等物。明朝進奉的多為供皇室貴族享用的奢侈品,如珍珠寶石、香料、珍禽異獸,也有棉花、銅等物資。鄭和抵達一國后,除在大碼頭、大市鎮進行貿易外,還深入各國內地市集,貿易活動范圍非常廣。鄭和船隊還把馬剌加作為中間站,在當地設“官廠”,停泊休整。
為了對海外各國進行外交活動,鄭和船上配置了禮賓人員和戶部郎中理財人員。船員們也各有所長,各司其職,有條不紊。船上還有觀測氣象,以保船隊在大海中順利航行的陰陽官、陰陽生。船上并有一支精悍的武裝力量。這支部隊官多兵少,靈活性大,能夠抵御海盜對船隊的騷擾。鄭和使團在海外諸國樹立了很高的聲威。船隊里還有一百八十余名醫生,以保障全體人員的健康。醫務人員除隨時給船隊人員治病外,還對各國的流行病進行調查。對外國的醫學技術進行積極吸收,豐富了祖國的醫學寶庫。船隊人員緊密配合,出色地完成了多次遠洋航行的任務。鄭和船隊所用船只有的載貨,有的運糧,有的作戰,有的用于居住,分工較細。這些船只分別來自南京、江西、湖廣、福建、浙江以及鎮江、蘇州、揚州等府衛的造船廠?;旧峡煞譃閷毚ⅠR船、糧船、坐船、戰船五種類型。而寶船為鄭和船隊主要船只,主要由南京寶船廠承造。寶船是大型帆船,航行時張十二葉帆,有九桿桅,錨有幾千斤重,舵也十分可觀。船只的先進也確保了遠航的成功。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人民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明王朝與各國政府間的友好關系。每次遠航歸國后,都有許多外國使臣前往中國建立邦交,進行貿易。“西洋”各國的使臣和商隊也絡繹不絕來中國。明朝的首都成了亞非各國友好使者會聚的勝地。柯枝、南渤利、甘巴里、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爪哇、不剌哇、阿丹、蘇門答刺、麻林、刺撒等國,都有使臣隨鄭和船隊來中國。鄭和七下西洋,還掃除了海上交通的障礙,消滅了阻礙交通的一些海盜和武裝走私集團,這對保證各國之間的海上貿易活動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船隊成員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鞏珍的《西洋番國志》記載了所至各國的情況,豐富了中國人民的世界知識?!多嵑秃胶D》繪示了鄭和出使西洋,從南京起經南海、印度洋直達非洲東岸所經的地名和方位,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引起了各國對中國手工業品的需求,開拓了中國手工業品的國際市場,反過來刺激了國內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生產工具得到改進,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鄭和下西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上一篇:飲食文化·進食之禮
下一篇:杰出人物·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