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與《春秋繁露》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廣川人。以研究《春秋公羊傳》著名,是兩漢儒學的奠基者。景帝時任博士官。武帝時詔舉賢良方正,他先后三次應詔對策,寫了《舉賢良對策》。因為其中包括武帝三次詔問的回答,內容以天人關系為中心,故稱“天人三策”,全文收入《漢書·董仲舒傳》。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罷黜百家而獨尊儒術。這是漢代政治文化政策的根本性變化。由此開始,儒學取代漢初的黃老之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文化。
《舉賢良對策》提出的基本主張,在他的《春秋繁露》中有詳盡的發揮。《春秋繁露》,17卷,82篇,闕文3篇,存79篇。《春秋繁露》這個書名在《漢書》中沒有出現,最早見于晉葛洪的《西京雜記》,始著錄于《隋書·經籍志》。宋《崇文總目》春秋類著錄與現存本同。“繁露”指冕旒上的懸玉。以《春秋》立論,貫通古今,如冕旒之連延下垂,故名《春秋繁露》。現存《春秋繁露》為宋樓鑰校本,清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抄出,編入武英殿聚珍版本,各家注解均以此本為依據。注本有清凌曙《春秋繁露注》,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
上一篇:荀學的影響和價值
下一篇:論說禮儀文質彬彬——《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