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生平與主要著作
阮元(1764~1849),清代學者、文學家。字伯元,號蕓臺,儀征(今屬江蘇)人。阮元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生于江蘇揚州府城一個以文兼武的世家。他的祖父阮堂武進士出身,官湖南參將。父親阮承信系國學生,修治《左氏春秋》,為古文大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25歲的阮元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編修。一年后因學識淵博,受高宗賞識,升任少詹事,入值南書房、懋勤殿,遷任詹事。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東學政,曾數游濟南名泉,留下不少贊泉詩,寫有《小滄浪筆談》,雜記濟南掌故風物等;廣交山東及寓魯金石學家,遍訪山東金石文物,在畢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對山東乾嘉之際金石學的興盛貢獻頗巨。后歷任浙江學政,仁宗嘉慶三年(1798)返京,任戶部左侍郎,會試同考官,未幾又赴浙江任巡撫,撫浙約10年。在任期間,除吏治軍政之外,又延聘浙江文人,編書撰述不輟。嘉慶六年(1801)在杭州建立詁經精舍,聘王昶授辭章,孫星衍授經義,作育英才。以嘉慶十年喪父,服除,任職兵部,又先后出為湖南、浙江巡撫。在浙江巡撫任上,政績頗多。
嘉慶十九年(1814)至道光六年(1826),歷任江西巡撫、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揚州康山私宅,謚“文達”,享壽86歲。
阮元畢生仕宦通達,但其撰述編纂工作亦未嘗稍輟。他學問淵博,在經學、方志、金石學及詩詞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尤以音韻訓詁之學為長。著書180余種,編著有《皇清經解》《揅經室集》等。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時,阮元標領文壇數十年,海內尊之為學界泰斗。早歲編集金石書畫目錄,為《石渠隨筆》《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任浙江學政時邀臧庸兄弟、何元錫、陳鳣等學者編《經籍纂詁》116卷,于嘉慶五年(1800)刊行,翌年刊刻清初以降浙江詩人作品為《兩浙軒錄》40卷。又翌年立詁經精舍,刊《詁經精舍文集》14卷。喪父守制期間,刊《十三經??庇洝?,又搜羅《四庫全書》未收書,編為《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目錄進呈御覽。數年后,纂成《疇人傳》59卷,為中國歷代天文歷算家之專門史。嘉慶二十一年(1816)刊刻宋本《十三經注疏》;創立學海堂期間,刊《學海堂叢刻》。阮氏亦重視修志,所修志書著名者有《浙江通志》《廣東通志》《云南通志》《揚州圖經》等。其中《揚州圖經》以圖為經,可稱創例。阮元的文集,為《揅經室集》57卷,所作《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均是書學史上的重要著述。
由阮元親自參與并主持編纂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經籍纂詁》和《皇清經解》三部大書,既反映了當時經學、小學、校勘學領域的成就,也囊括了清代前期經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所以,下面我們將對這三部重要大書做一簡要介紹。
《十三經注疏》暨《??庇洝肥侨钤^早撰寫并主持編刻的經書注疏合刻本。我國經書的最早刻版出現于后唐長興三年(931),至宋代,各種刻本逐漸增多,其中流傳較為廣泛的當推南宋時期合刻的附有釋音注疏的十行本。自此而后,相繼有明嘉靖年間用十行本重刻的閩版,萬歷年間用閩版重刻的監版,崇禎年間用監版重刻的汲古閣毛氏版流傳。各本輾轉翻刻,訛謬百出。隨著清代經學研究的盛行,學術界迫切需要一部比較完善的經書注疏本。在阮元之前,一些著名的學者已經對經書乃至諸子書做過不少考證、校勘、注釋的工作,但尚未有總匯十三經注疏的??瘫尽S需b于此,阮元立志匯校群經。嘉慶二十年(1815),阮元出任江西巡撫,在當地官吏和士紳的大力協助下,阮元盡出家藏宋本各經,挑選精通經學、擅長??钡膶W者數人,在自己多年來所撰??庇浀幕A上,進而廣泛搜集漢、唐、宋石經以及宋元以后各版本,再次詳加???,羅列異同,別白得失,辨證訛誤。在廣校眾本、考文析字的基礎上,再由阮元最后加以審定。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終于纂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217卷,附《孟子音義??庇洝?卷、《釋文??庇洝?5卷。與此同時,還以宋版為底本,重刊《十三經注疏》416卷,并附錄《校勘記》。
《經籍纂詁》是阮元主持編纂的一部總匯經書傳注、文字訓詁的專著。清代漢學興起之后,音韻、文字、訓詁被視為明經達道的唯一途徑,受到學者的高度重視。但文字、訓詁散見于各書傳注,搜輯鉤稽十分不易,給學者從事研究造成了不便。因此,早在阮元之前,戴震就曾倡議匯纂諸書詁訓,朱筠任安徽學政時也有志于此,但都未能實現。嘉慶初年,阮元任職浙江學政,遂利用公務之暇,親自擬定凡例,纂成《經籍纂詁》106卷。
《皇清經解》一書,則是清代前期經學研究成果的匯刻本。儒學自漢代確立獨尊地位以來,歷代都有學者對儒家經籍進行注釋、疏解,唐代敕撰《五經正義》,宋代合刊《十三經注疏》。元明時期,經學衰微,學者空談心性,鮮有發明。清代漢學興起,一洗前代空疏陋習,經學研究進入全盛階段。前代學者的注經解經之作,大多囊括于《十三經注疏》之中,或見于康熙年間《通志堂經解》匯刻本,唯獨清代學者的經學研究成果尚未能匯成一書。道光初年,阮元在廣東立學海堂,以經學提倡士子,深感本朝經學著述散見各處,不僅不利于士子研究、治學,而且日久還有散佚之虞。因而,他決意搜輯本朝學者有價值的解經之作,匯刻成一部大書。凡本朝學者解經專書,甚至散見于各家文集、雜著中的有關篇章,都盡可能包羅無遺,從中擇其有價值者,按作者年代先后順序編排。前后歷經四年,終于匯刊成《皇清經解》一書,共收73家,183種著作,計1400卷。
值得一提的是,阮元對于《四庫全書》未收入文獻進行了盡可能的整理與保存?!端膸烊珪吩陂_館編書抄書的時候,曾由清朝乾隆皇帝下令,讓各省于半年內搜羅書籍集中于中央,當時僅浙江一省就送上4523部書。阮元比紀昀小40歲。在紀昀死后,他在浙江又陸續搜集《四庫全書》未收的書175部,寫成了《揅經室經進書隸》(又稱為《四庫未收書提要》,也叫《四庫未收書目提要》)5卷,以補《四庫全書》的不足。他這部未收書提要,原未分類,后經傅以禮于1882年加以重編、補正,從而成為四庫提要之后的第一名著。
上一篇:鑒于往事資于治道——《資治通鑒》
下一篇:阮元的學術成就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