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劉向·伯夷叔齊
西漢雜傳體小說。劉向撰。原載《列士傳》,見清代馬骕《繹史》卷二十引文。袁珂《古神話選釋》、滕云《漢魏六朝小說選譯》皆錄入。伯夷、叔齊是殷末周初兩位著名的清高之士。據《史記·伯夷列傳》載,他們原是殷商時代孤竹國 (今河北省盧龍縣及遼寧省朝陽縣一帶) 國君的長子和第三子。孤竹君“欲立叔齊”,“叔齊讓伯夷”,伯夷回絕,二人皆逃至周。適逢武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阻,反對武王對商紂的討伐。本篇則寫二人 “不從”武王伐紂,隱于首陽山被餓死之事。故事敘述: “武王伐紂,夷齊不從,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王摩子入山,難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隱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周薇。經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復來,二子遂餓而死?!弊髌繁憩F了伯夷、叔齊狹隘、迂腐的性格,諷刺了二人的“不識時務”而逆流行事。在武王伐殷而統有天下的新舊交替的大變革時代,伯夷、叔齊不懂得歷史發展的動向,而站在保守主義的立場上反對武王伐紂。他們選擇來作為對抗手段的 “不食周粟”本身,則是十分可笑的。作品用喜劇的方法,來寫這一可笑行為。二人不食周粟,卻每天“采薇而食”,乍一看,這似乎是十分清高的行為。然而士大夫王摩子進山,對二人詰難: “君不食周粟,而隱周山,食周薇,奈何?” (《古史考》輯本則載為“野有婦人”之詰難:“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無辭以對,只好“不食薇”,走向餓死之途。然而,就在這存亡俄頃之際,作者又采用一種荒幻的情節,寫“天遣神鹿”來向他們獻奶,不料二人吃著鹿奶還想著要吃鹿肉,以至“鹿知其意,不復來”,兩人終于餓死。如此精彩而生動的構思,自然見出更大的諷刺意義。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及其文士對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所謂“義”的精神曾大加推崇?!墩撜Z》和《孟子》屢次稱引伯夷、叔齊行事??浊鹫f二人是“古之賢人”,孟軻說“伯夷,圣之清者也”。這則是以封建階級的道德尺度來衡量他們的。唐朝的韓愈還寫過一篇《伯夷頌》,也贊頌了伯夷。毛澤東則斥責伯夷叔齊“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 ‘民主個人主義’ 思想”(《毛澤東選集》 第4卷第1432頁)。
上一篇:《先秦·伊尹說》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郭澄之·何充直言不阿》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