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與《日知錄》
顧炎武,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江蘇昆山人。初名絳,字忠清。明亡,因為敬仰南宋文天祥的門生王炎午的忠貞品格,更名為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學者稱為亭林先生。他年輕時曾參加知識分子反清團體“復社”的活動;1645年6月在家鄉參加過武裝抵抗清軍的斗爭,失敗后在大江南北各地隱姓埋名,顛沛流離達20年之久。清順治十四年(1657)離開江南,先后到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游歷考察史地,拜謁明十三陵,并訪問學者。1681年在由華陰到山西曲沃的途中患病,于1682年正月初九逝世,享年70歲。
顧炎武為學與為人統一,志高行潔,學博識精,重視實地考察,是清代樸學與實學的開創者。一生著作豐富,今有《顧炎武全集》2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顧炎武收集資料特別強調以原始材料為標準。他平生最恨用第二手資料以證己說,認為利用第二手資料是買鐵鑄錢:“嘗謂今人纂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粗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剉碎散,不存于后,豈不兩失之乎?”(《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十》)為避免不重視原始資料的流弊,他主張引文必引原文,引立言之人。“凡述古人之言,必當引其立言之人,古人又迖古人之言,則兩引之,不可以為己說”,“凡引前人之言必用原文。”(《日知錄》卷十七《述古》《引古必用原文》)
《日知錄》32卷,是顧炎武一生治學的結晶,也是顧炎武最重要的作品。這部書曾有多種版本,這些版本體現了顧炎武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他曾形象地將該書的寫作比作“采銅于山”般艱難不易,取材精粹,不像買廢銅鑄錢粗惡,可見他治學嚴謹勤奮,重視一手資料。康熙九年(1670)江蘇淮安付刻8卷本,這是初刻本;康熙三十四年(1695),弟子潘耒在顧炎武30余卷遺稿的基礎上經過刪削整理,在福建建陽刻印,這是流傳最廣的32卷本。
關于《日知錄》的研究論著和論文比較多。其中,集釋類的著作有清人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影印出版的《日知錄集釋》(外七種)選收了李遇孫、丁晏、俞樾、黃侃、潘承弼等的校正補考作品,選本精良,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日知錄集釋》以及黃汝成校勘的《日知錄刊誤》《日知錄續刊誤》等,薈萃了前人研究心得,糾正了刊刻錯誤,前后輝映,逐層推進,鞭辟入里,體現了《日知錄》研究精益求精的學術特質。陳垣撰《日知錄校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注重史源考察,厘清原文與引文的區別,在今天依然是研究顧炎武學術與思想的重要參考。比較簡明的選本,有趙儷生著《日知錄導讀》(巴蜀書社1992年4月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6月版)等。
上一篇:韓非與《韓非子》
下一篇:黃宗羲關于封建君權的評論與影響